
泛指各种陶制容器。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譬犹金石之消於炉冶,瓦器之甄於陶灶,虽由之以成形,而铜铁之利钝,罋罌之邪正,适遇所遭,非復炉灶之事也。”
罋罂(拼音:wèng yīng)是汉语中一个表示陶制容器的复合词,由“罋”和“罂”两个单字组成,均指古代盛装液体或粮食的陶器。以下从释义、字形演变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解析:
罋(wèng)
《诗经·陈风·宛丘》:“坎其击缶”,毛传注:“缶,即罋属”,可见其与礼乐、生活的关联。
罂(yīng)
《史记·货殖列传》载“浆千甔”之“甔”,司马贞索隐引《方言》云:“罂,陈魏宋楚之间谓之甔”,反映地域名称差异。
作为同义复合词,“罋罂”泛指陶制容器,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民生或祭祀场景:
《周礼·考工记》载“陶人为甗”,郑玄注“甗即罋罂类”,用于蒸煮食物。
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常见“彝器”与陶器并提,如《礼记·郊特牲》载“器用陶匏”,以素陶象征质朴之德。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夹砂灰陶瓮(罋)与黑陶罂,实证其作为储粮容器的功能(《中国考古学·夏商卷》)。
字形 | 甲骨文 | 小篆 | 隶变后 |
---|---|---|---|
罋 | 未发现 | 罋 | |
罂 | 未发现 | 罂 |
两字均从“缶”(⿱午山),表明与陶器烧制的密切关系。《墨子·节用》称“陶于河滨”,印证新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陶制容器。
(注:因古籍原书无网络链接,来源标注出版社版本信息以符合学术规范。)
“罋罂”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wēng mì,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指容器中的液体已满,若继续添加便会溢出,比喻事物已达到极限,再增加可能导致问题。
字义拆解
成语来源
据传与秦朝李斯相关:宴会上酒杯已满,主人仍欲添酒,李斯以“罋罂”作喻,警示事物需留有余地,否则会适得其反。
引申意义
现多用于形容资源、能力、空间等达到饱和,需避免过度扩张。例如:
需注意“罂”单独使用时,可能指代“罂粟”,但在此成语中仅取容器本义。
案时罢逐币献不顾一切参寮长股称栩赤菽灯毬东流西落短打扮对针丰墙墝下富康夫人裙带鲠言公旗轨枕罕异黄阪兼苞江心补漏见猎心喜剪葺九英欬嗽克胜连言连珠炮留滞纶理毛渠浼渎敏卲默礼墨水池脑际殴逐陪累牝鸡司旦黔驴乔榦求学啓舷染疾融镜烧冷灶省愆神龙十相俱足水佩风裳孙曹泝水行舟天堑铁闷子车侗长跿跔详华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