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危在旦夕的意思、危在旦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危在旦夕的解釋

[be in deadly danger;on the verge of death (destruction)] 危難很快就要降臨。指危險之至

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臣共飲耶?——《三國演義》

詳細解釋

危險就在眼前。《三國志·吳志·太史慈傳》:“今 管亥 暴6*亂, 北海 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說唐》第六二回:“如今 紫金關 危在旦夕,父王因赦孤家出牢,立功折罪。” 茅盾 《子夜》二:“四鄉農民不穩,鎮上兵力單薄,危在旦夕,如何應急之處,乞速電複。”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危在旦夕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危在旦夕”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用于形容危險或災難即将在極短時間内發生,強調形勢緊迫、刻不容緩。

基本解釋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 描述東漢末年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軍圍困、形勢危急的曆史事件。


使用場景

  1. 書面表達:常見于文學、新聞或正式文本,如“災後救援黃金72小時,幸存者危在旦夕”。
  2. 口語強調:用于突出緊迫性,如“醫生說他病情惡化,已危在旦夕”。
  3. 曆史或軍事語境:描述戰争、政治危機等,如“城池被圍,危在旦夕”。

近義詞與反義詞


注意事項

例句:
“洪水沖垮堤壩,下遊村莊危在旦夕,救援隊正全力搶修。”(結合自然災難場景,體現緊迫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危在旦夕

《危在旦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非常危險并且可能隨時發生災難。它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和八個筆畫:危(白字部首,八畫),在(土字部首,三畫),旦(日字部首,三畫),夕(夕字部首,夕字部首)。

《危在旦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的一段故事。據傳,在戰國時期,晉國的國君非常謹慎,除了正常的白天活動外,他還特别小心夜晚的行動。他會在黎明前起床,進行巡視并且沿途讓手下的官員帶着燈火。因為他意識到,此時刻是最危險的時刻,不僅可能遭到敵人的襲擊,也可能發生自然災害。因此,他将這個時刻稱為“旦夕”,而且這個成語也因此而來。

《危在旦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危在曕昃」。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危的字形會稍微有所不同,是由象征山峰的勾連上方加上橫折的橫共同組成。

以下是一個例句:“這個巨型火山活火山口中的村莊居民現在生活在危在旦夕的狀态下。”

一些與《危在旦夕》相關的組詞包括:旦夕思齊(形容特别危險的情況),旦夕之危(形容處于極度危險的境地)。

與《危在旦夕》相近意思的詞語有:危急關頭、岌岌可危。

與《危在旦夕》相反意思的詞語有:安然無恙、平安如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