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器的意思、識器的詳細解釋
識器的解釋
識見器量。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世彥 識器理緻,才隱明斷,既為國器,且是 楊侯 淮 之子。”
詞語分解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 器的解釋 器 ì 用具的總稱:器皿。器物。器械。木器。武器。器小易盈。 生物體結構中具有某種獨立生理機能的部分:器官。消化器。 人的度量、才幹:器度。器量(刵 )。器宇。器質。大器晚成。 重視:器重。器敬。
專業解析
識器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詞彙,其釋義可從“識”與“器”的構詞本義及引申義展開。
-
字義解析
- 識:本義為知道、辨别,如《說文解字》釋為“知也”,後引申為見識、智慧,如《論語·子罕》“多見而識之”。
- 器:原指容器,後擴展為才能、度量,如《周易·系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指人才,如《老子》“大器晚成”。
-
複合詞義
“識器”一詞融合二者,通常指:
- 辨識才能的智慧:指對人才能的鑒别能力,如《世說新語》載“山濤識器”,強調識人眼光。
- 學識與器量的結合:如《文心雕龍·程器》中“瞻彼前修,有懿文德”,暗含文才與德行的綜合修養。
-
權威文獻參考
- 中國古代辭典《漢語大詞典》将“識器”釋為“識見與才具”,引《晉書·王羲之傳》“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以證文才與器識的關聯。
- 現代漢語研究中,《辭海》補充其可指“對器物的鑒别能力”,如文物鑒賞領域中的“識器之學”。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鍊接)
- 《文心雕龍》研究(鍊接)
- 《辭海》第七版(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識器”是一個漢語詞彙,由“識”和“器”組合而成,主要含義為識見器量,即指人的見識、判斷力與胸懷、度量。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構成分析
- 識(shí):指知識、見解、辨别力,如“遠見卓識”。
- 器(qì):本義為器具,引申為人的度量、才能,如“器量”“大器晚成”。
- 合義:綜合指人通過廣博的見識形成的判斷力與包容的胸懷。
-
古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世彥識器理緻,才隱明斷,既為國器,且是楊侯淮之子。”,強調識見與器量的結合。
用法與例句
- 用法:多用于評價人物的綜合素養,常見于古文或書面語。
- 例句:
- “操千曲而知音,觀千劍而識器”(比喻積累經驗後能辨識優劣)。
- “世彥識器理緻,才隱明斷”(形容人見識深遠、處事果斷)。
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 近義詞:遠見卓識、器宇軒昂、才識過人。
- 反義詞:目光短淺、心胸狹隘。
“識器”強調知識與胸懷的統一,常用于形容兼具智慧與格局的人物特質。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用例,可參考《世說新語》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保值邊陬差三錯四乘方誠僞寸草不留大阿哥打罵笛材東南極洲覆甑呱呱墜地汩汲橫鲸槐花黃花露水黃屋桓蒲僭服降禮蔣生徑齑面井井有法泾濁渭清舅氏疾迅鴃舌昆侖黃來曆不明老臉皮累屋重架量中力父亂首蠻雲瘴雨攀配平陷頗瓈迫時樸拙青唐窮原耆壽耇老趨利避害三時上科屍鸠之平實至名歸衰門騰蕩帖頭惕慄玩戲未平溫愛窩裡鬥湘簟橡膠小人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