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ygiene]∶幹淨,不肮髒,能保護健康,防止疾病
個人衛生
(2) [sanitation;health]∶清潔、有利于保護健康、防止疾病的情況
環境衛生
(1).養生;保護生命。《莊子·庚桑楚》:“ 老子 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 郭象 注:“防衛其生,令合道也。” 晉 陶潛 《影答形》詩:“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 清 唐甄 《潛書·五形》:“貴人之處,衛生常謹。古諺曰:‘家累千金者,坐不垂堂。’恐其傷肢體也。”
(2).謂謀生存。《宋書·鄭鮮之傳》:“至于 陳平 默順避禍,以權濟屈,皆是衛生免害,非為榮也。” 清 王夫之 《文學劉君昆映墓志銘》:“衛生而遠於不仁,身之功也。”
(3).保護生靈。 明 李贽 《兵食論》:“ 軒轅氏 之王也,七十戰而有天下,殺 蚩尤 於 涿鹿 之野,戰 炎帝 於 阪泉 之原,亦深苦衛生之難,而既竭心思以維之矣。”
(4).能防止疾病,有益于健康。 康有為 《請禁婦女裹足折》:“以家之慈恩論,則傷父母之仁愛;以人之衛生論,則折骨無用之緻疾。”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穿不幹淨的衣服,不衛生!”
(5).指合乎衛生的環境和措施。 胡適 《歸國雜感》:“人力那樣不值錢,所以衛生也不講究,醫藥也不講究。” 巴金 《新生·一個人格底成長》:“她說,在工廠裡待遇是怎樣地壞,工作是怎樣地繁重,設備是怎樣地不合衛生。” 柳青 《銅牆鐵壁》第九章:“原來, 陝北 地主的住宅講衛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衛生漢語 快速查詢。
“衛生”是一個複合詞,由“衛”和“生”組成,字面含義為“保衛生命”,現指為維護健康、預防疾病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規範。具體可從以下層面理解:
個人衛生
指個人通過清潔身體(如洗手、刷牙)、保持飲食潔淨、合理作息等方式維護自身健康。例如飯前洗手可減少病菌感染風險。
公共衛生
指社會層面通過疾病防控、環境衛生管理、健康宣教等系統性措施保障群體健康。例如建立污水處理系統以防止傳染病傳播。
醫學衛生
涵蓋醫療服務的提供與疾病治療,如醫院消毒、醫療廢物處理等,确保醫療過程的安全性。
環境衛生
強調對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清潔維護,包括空氣質量管理、垃圾處理等,避免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威脅。
詞源延伸:
“衛生”最早見于《莊子·庚桑楚》中“衛生之經”,指道家養生之道。近代受西方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概念影響,演變為更廣泛的健康維護體系。
現代意義擴展:
如今“衛生”不僅指具體行為(如“注意衛生”),也用于抽象領域,如“網絡衛生”(信息環境健康)、“心理衛生”(心理健康維護)等,成為跨學科的健康關聯概念。
衛生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詞彙,其意思涵蓋了保持身體健康和環境清潔的概念。
衛生這個詞彙的部首是卩(㔾)和十(十),總共有9個筆畫。
“衛”字來源于古代的防護用具,泛指保護和守護的意思。而“衛生”則由“衛”和“生”兩個字組成,表示保衛生命和健康。
衛生的繁體字為衛生。
在古代,衛生的寫法稍有不同,以古文字體的形式來書寫為“衞生”。
1. 我們應該重視個人衛生,經常洗手保持健康。
2. 學校注重環境衛生,每天都有清潔工人打掃。
衛生紙、衛生間、衛生巾、個人衛生、衛生保健、衛生習慣。
保健、清潔、衛士。
髒亂、不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