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mpressive and dignified manner]∶儀表威武嚴肅;軍容整齊的
(2) [suite]∶指隨從
(1).古代祭享等典禮中的動作儀節及待人接物的禮儀。《禮記·中庸》:“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孔穎達 疏:“威儀三千者,即《儀禮》中行事之威儀。”《後漢書·儒林傳下·董鈞》:“時草創五郊祭祀,及宗廟禮樂,威儀章服,輒令 鈞 參議。”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一》:“ 明道先生 嘗至 天寧寺 ,方飯,見趨進揖遜之盛。歎曰:‘三代威儀,盡在是矣。’” 羅惇曧 《文學源流·三代以上文學》:“禮經三百,威儀三千,禮之文備矣。”
(2).莊重的儀容舉止。《書·顧命》:“思夫人自亂於威儀。” 孔 傳:“有威可畏,有儀可象。”《漢書·薛宣傳》:“ 宣 為人好威儀,進止雍容,甚可觀也。”《三國演義》第三回:“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 許地山 《綴網勞蛛》:“那班沒有思想的男子在休息的時候,便因着她底姿色争來找她開心,但她底威儀常是調伏這班人的邪念。”
(3).指服飾儀表。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六:“﹝ 張行信 ﹞為人簡樸,不脩威儀。”
(4).帝王或大臣的儀仗、扈從。《晉書·衛瓘傳》:“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掾屬,及大車、官騎、麾蓋、鼓吹諸威儀,一如舊典。”《隋書·禮儀志三》:“七埒各置埒将,射正、參軍各一人,埒士四人,威儀一人,乘白馬以導。” 唐 蘇鹗 《杜陽雜編》卷下:“及塟於東郊,上與淑妃禦 延興門 ,出内庫金玉駞馬、鳳凰、麒麟,各高數尺,以為威儀。”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九:“天下 神霄 ,皆賜威儀,設於殿帳座外。”
(5).道教官職名。 唐 李白 《漢東紫陽先生碑銘》:“召為威儀及天下採經使。”《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三》:“ 浙西 奏,道門威儀 鄭章 、道士 夏隱言 ,焚修精志,妙達希夷,推諸輩流,實有道業。”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庫務職局·道錄》:“《宋朝會要》曰, 唐 有左右街威儀, 周 避諱改為道録, 宋 朝因之。”參見“ 威儀師 ”。
(6).佛教語。謂行、坐、住、卧為四威儀。泛指舉止動作的種種律儀規範。《戒本疏》卷一下:“行善所及,各有憲章,名威儀也。威謂容儀可觀,儀謂軌度格物。”
(7).指瑞草。《舊唐書·德宗紀下》:“‘節度使宜以鶻銜綬帶,觀察使宜以鶻銜威儀。’威儀,瑞草也。”
"威儀"是漢語中承載禮儀文化的重要複合詞,其内涵可從兩部權威辭書系統闡釋:
一、莊嚴的儀容舉止
《漢語大詞典》指出該詞指"莊重的儀容舉止",強調個體通過端正姿态傳遞的威嚴感,如《詩經·邶風·柏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即展現君子莊重不可侵犯的氣度。《現代漢語詞典》補充其包含"使人敬畏的嚴肅态度",如《後漢書·皇後紀》載明德皇後"正身率下,威儀不愆",突顯儀态與威嚴的融合。
二、典章禮制中的威嚴儀式
《辭源》訓釋其第二義為"帝王或官員的儀仗、扈從",如《尚書·顧命》記載周成王喪禮中"諸侯相揖,趨出,王釋冕,反喪服,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皆布乘黃朱,賓稱奉圭兼币,曰:『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禦事,綏予曰:無毖于恤,不可不成乃甯考圖功』,太保暨芮伯鹹進,相揖,皆再拜稽首",完整呈現周代禮制中的儀仗規制。《周禮·春官》更詳載司服職掌"王之吉兇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佐證禮制與威儀的深度關聯。
該詞在曆代文獻中呈現雙重文化維度:既強調個體通過儀态傳遞的莊重感,也特指制度化的禮儀體系,二者共同構建中國古代社會"禮以行義"的倫理框架。
“威儀”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古代經典及現代用法,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威儀在古代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體現,更是社會等級和禮法制度的象征。例如《三國演義》中通過人物儀态刻畫身份地位。
“威儀”融合了禮儀規範、儀态修養及宗教戒律,既有曆史深度,又具備跨語境的應用價值。
敗面八角蓮傍境半文盲尺布出綸春風一度叢葆倒鎖餓虎饑鷹法灸神針梵迹梵土高溫狗刮頭鼓音橫奔肓膜疆境疆毅牋啓賤售交契截镫捷徑脊倫九腹絕裾鈞球可憐鲲壑朗目浪聞勒索連缬花立意龍戰虎争麼麼木店男耕女織怒沖沖潘虹抛賣起棟磎壑汽碾濡遲守長叔牙死灰死路斯模大樣提到汀滢委員五言翔實銜煙脅和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