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的意思、五言的詳細解釋
五言的解釋
(1).五德之言。《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 孔 傳:“以出納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言,施于民以成化。” 唐 韓愈 《進士策問》之十一:“彰施五色,出納五言。”
(2).五個字的句子。 魯迅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
(3).見“ 五言詩 ”。
詞語分解
- 五的解釋 五 ǔ 數名,四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國朝代名,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時期)。五帝(中國傳說中的五個帝王,通常指黃帝、颛顼、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
網絡擴展解釋
“五言”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形式,指每句詩由五個漢字組成。它起源于漢代,成熟于魏晉南北朝,并在唐代達到藝術高峰,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體裁之一。以下是具體解析:
1.起源與發展
- 漢代樂府詩:五言詩的雛形可追溯至漢樂府民歌,如《古詩十九首》是早期五言詩的代表作,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如“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别離”)。
- 魏晉南北朝:曹植、陶淵明等詩人完善了五言詩的抒情性和藝術性,如曹植的《白馬篇》以五言寫遊俠精神。
- 唐代鼎盛:五言詩在唐代分為“五言古詩”和“五言律詩”,杜甫、王維等詩人将其推向高峰,如杜甫的《春望》為五言律詩典範。
2.結構特點
- 句式固定:每句五字,節奏多為“二一二”或“二二一”(如“床前/明月/光”)。
- 對仗與平仄(律詩):五言律詩要求嚴格的對仗和聲律規則,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即符合平仄對仗。
- 篇幅靈活:可短至四句(五言絕句,如王之渙《登鹳雀樓》),或長至數十句(五言古詩,如《孔雀東南飛》)。
3.代表作品與影響
- 經典作品:李白的《靜夜思》、孟浩然的《春曉》等五言絕句廣為傳誦;《古詩十九首》被譽為“五言之冠冕”。
- 文學地位:五言詩因句式簡短、表意凝練,成為後世詩歌創作的基礎,影響了宋詞、元曲等體裁。
若需了解具體詩作或不同時期的風格演變,可進一步探讨!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言
《五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五(wǔ)和言(yán)。
部首拆分:
- 五:由四個筆畫組成,屬于手部的部首,表示“五”的意思。
- 言:由四個筆畫組成,屬于言語的部首,表示“言”的意思。
《五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它最初是用來描述詩歌形式的,指的是每行詩的字數為五個字。後來,這個詞語擴展了引申含義,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語言表達方式或者文體。例如,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都是特定的詩體,其中每行的字數均為五個字。
在繁體字中,五言的寫法和簡體字類似:「五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五言的字形可能會略有不同。然而,作為一個詞語,其發音和表示的含義并未發生改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五言》的例句:
- 他的作品以五言絕句為主,簡潔而富有韻味。
- 學生們在課堂上進行五言律詩創作。
- 五言的表達方式更加簡潔直接。
組詞: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五言詩、五言古詩。
近義詞:五字詩、五字句。
反義詞:七言、八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