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德之言。《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 孔 傳:“以出納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言,施于民以成化。” 唐 韓愈 《進士策問》之十一:“彰施五色,出納五言。”
(2).五個字的句子。 魯迅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
(3).見“ 五言詩 ”。
“五言”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體式,指每句由五個字組成的詩體形式。其核心特征與文學價值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詩體定義與源流 “五言”最早見于漢代樂府民歌,至東漢後期漸趨成熟。相較于四言詩,五言句式多出一個字,更利于情感鋪陳與意象組合,如《古詩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别離”即展現其叙事張力。清代趙翼《陔餘叢考》考證五言詩“肇于《五子之歌》,衍于漢魏”,揭示其曆史脈絡。
二、體裁分類體系
三、聲韻藝術特征 五言詩平仄組合較四言更靈活,形成“二二一”或“二一二”節奏單位,如《文心雕龍·明詩》所稱“五言流調,清麗居宗”。其雙音步與單音步交替,産生“頓挫抑揚”的聲律效果(啟功《詩文聲律論稿》第七章)。
四、文學史地位 《詩薮·内編》卷二評五言詩“冠冕千古”,既承載漢魏風骨,又孕育近體格律。現存最早系統論述見于鐘嵘《詩品序》,謂五言“居文詞之要,是衆作之有滋味者也”。
“五言”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形式,指每句詩由五個漢字組成。它起源于漢代,成熟于魏晉南北朝,并在唐代達到藝術高峰,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體裁之一。以下是具體解析:
若需了解具體詩作或不同時期的風格演變,可進一步探讨!
哀憐傍照保殘守缺八威鄙野采采采荠赤倮寵召磁感線藂茂螮蝀疊克推多東轅墩布獨侑芳懿風爐鳳女豐植膚色改纂恭帶慣用語合數轟轟烈烈患得患失讙迎護救剪輯開吊恺樂槤枷連軋機籬障龍船攣廢鸾鳳分飛難關霓裳舞披發虔竦氣喘喘瓊田拳拳之枕诎體熱剌剌乳腐十八重地獄誓願石棧順過飾非朔望四德三從隨唱吐绶鳥王伯小情孝衣瞎子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