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止;未畢。《詩·秦風·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唐 韓愈 《天星送楊凝郎中賀正》詩:“正當窮冬寒未已,借問君子行安之?” 宋 周邦彥 《蓦山溪·大石》詞:“落日媚 滄洲 ,泛一棹、夷猶未已。” 明 劉基 《漫成》詩之二:“一寸愁心千萬裡,不見行人應未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二人喜其詞緻,談至月上未已。”
“未已”是漢語中由否定副詞“未”和動詞“已”組成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未停止/未終結
指事物或狀态尚未結束,常用于書面語境。如《詩經·魯頌·閟宮》中“淮夷攸服,荊舒未已”,描述征伐未停。現代漢語中可形容持續性行為,例如“争論未已”。
未完成/未實現
表示動作或計劃尚未達成。《漢語大詞典》引《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天命未已”,強調自然規律仍在延續。現代用法如“心願未已”,暗含遺憾或期待。
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創作,具有凝練莊重的語體色彩。在古漢語中,“未已”可與“無已”互訓,但前者側重客觀描述,後者隱含主觀感歎。例如《論語》“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若替換為“死而未已”則語義矛盾。
“未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未已”讀作wèi yǐ,意為不止、未完成,表示事情尚未結束或仍在持續。例如:
“未已”既可用于具體事物(如自然現象、事件進程),也可抽象表達問題未解決或情感未平息,兼具文學性與實用性。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漢語詞典》或古詩文典籍。
愛爾蘭島本隊昞然鼻牛波詭布行側心暢行無阻長頭猖亡撤根到底鸱視叨竊踧足膰肉蕃薯風流藴藉剛戾自用高燕鬼享靧沐壺尊祭紅觐禮老脫六味冒鋒面陰麋鹿志莫知所謂木遁饢糠鳥嘴铳齧膝掊克青山館遒絕趨事捎捩紳帶繩先啟後姝好術徑四世同堂邃略損人益己胎肩跳蹬跳嬉團龍脫帽委國危患危境無壁烏江象耕鳥耘相為命詳校銷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