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觐禮的意思、觐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觐禮的解釋

(1).古代諸侯秋天朝見天子的儀式。《儀禮·觐禮》:“覲禮第十。” 賈公彥 疏:“ 鄭 《目録》雲:覲,見也。諸侯秋見天子之禮……覲禮於五禮屬賓。”《禮記·郊特牲》:“覲禮,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之失禮也。”

(2).泛指臣下朝見皇帝的禮節。《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初,有司議:‘祀宇之旁難行覲禮,欲俟還至 河中 ,朝會,肆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觐禮,指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或臣下拜見君主時遵循的正式禮儀規範,是體現尊卑等級和宗法制度的重要儀式。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字源本義

“觐”本義為諸侯秋季朝見天子(《說文解字》釋:“觐,諸侯秋朝曰觐”),後泛指正式谒見君主的行為。“禮”指儀式規程,故“觐禮”即朝見時的整套禮儀制度。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二、曆史制度内涵

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周代“觐禮”包含嚴格流程:

  1. 位置規範:諸侯依爵位站立特定方位(“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位有定位”);
  2. 呈獻儀式:需執玉帛等信物(“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
  3. 行禮方式:行稽首、鞠躬等跪拜禮(“稽首,拜頭至地也”)。

    此制度強化了中央權威與宗法秩序,成為曆代王朝外交儀典的藍本。

    來源:《周禮注疏》(鄭玄注)、《儀禮·觐禮》(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現代引申與文獻例證

  1. 禮儀象征:在《禮記·曲禮》中,“觐禮”延伸為“君臣相敬”的象征(“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2. 外交應用:清代《欽定大清會典》規定,藩屬國使節入京稱“觐見”,需行三跪九叩禮;
  3. 文化影響:現代漢語中,“觐”仍用于莊重場合(如“朝觐”“觐見”),保留對尊長或崇高對象的敬仰之意。

    來源:《禮記正義》(孔穎達疏)、《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四、學術定義

《中國禮儀大辭典》“觐禮是古代政治隸屬關系在禮儀上的集中體現,通過程式化動作、器物和言語,構建權力認同。”其本質為通過儀式強化社會等級與政治服從的禮制實踐。

來源:《中國禮儀大辭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觐禮”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含義和内容如下:

一、基本定義

觐禮指古代諸侯秋季朝見天子的儀式,屬“五禮”(吉、兇、軍、賓、嘉)中的賓禮。其核心功能是諸侯向天子述職并接受考核,後延伸為臣子拜見君王的禮節。

二、具體内容

  1. 時間與性質
    專指秋季朝見(“秋見曰觐”),與春季的“朝”、夏季的“宗”、冬季的“遇”并列,合稱四時朝觐。秋觐側重考核諸侯政績,故又稱“比邦國之功”。

  2. 儀式流程

    • 天子派使者持玉璧至郊外迎接諸侯
    • 諸侯穿皮弁服在帷門外行再拜禮
    • 使者不答拜,直接引諸侯至殿堂階前
    • 諸侯升階聽天子诏命後降階行稽首禮
    • 完成玉璧交接等象征性儀式(詳細流程見《儀禮·觐禮》記載)
  3. 特殊規制
    強調天子威嚴,規定“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若下堂則被視為失禮(《禮記·郊特牲》)。

三、曆史演變

最初專指周代諸侯朝見制度,後演變為:

四、相關文獻

主要記載于:

該禮儀制度體現了古代中國“禮治”思想,通過嚴格的行為規範維護中央權威與等級秩序。如需了解完整儀式細節,可查閱《儀禮》原文或相關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熬累八邊形白氅北門之管補衮拆字令馳名天下馳羨觸及楚峽刺戟道勳第一品法比凡醫高徹各擅勝場好善荷糧鴻健回神,回神兒江浔踐莅焦悶夾生經藏巾帻舉例發凡駒驢钜什可蘭經痾瘵雷嗔電怒柳桊流年梅大頭鬧意見扭拽盆栽前晚前窩勤動情物欽玩窮晷期親砌磚趨令身闆神聽實務霜晩太平盛世偷息頽放萬壽無疆無徵不信響珰珰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