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掊克的意思、掊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掊克的解釋

亦作“ 掊剋 ”。亦作“ 掊刻 ”。聚斂;搜括。亦指搜括民財之人。一說,自大而好勝人。《詩·大雅·蕩》:“曾是彊禦,曾是掊克。” 毛 傳:“掊克,自伐而好勝人也。” 朱熹 集傳:“掊克,聚斂之臣也。”《漢書·叙傳下》:“曾是強圉,掊克為雄,報虐以威,殃亦兇終。” 晉 葛洪 《<抱樸子>外篇自序》:“愡恫官府之閒,以窺掊尅之益,内以誇妻妾,外以釣名位。” 唐 白居易 《論刑法之弊》:“掊刻之心,無文之弊,不生於刀筆之下矣。”《新唐書·韓滉傳》:“ 德宗 立,惡 滉 掊刻,徙太常卿。” 宋 王安石 《兼并》詩:“俗吏不知方,掊克乃為材。”《元典章·兵部一·軍官》:“似此掊尅非止一端,漸将軍戶侵損。”《明史·彭時傳》:“光祿寺採辦,各城門抽分,掊剋不堪。” 章炳麟 《訄書·消極》:“近歲掊克之盡,賂鬻之彰,誃館之侈,蚩賤所發憤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掊克(póu k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雙音節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聚斂民財”或“以苛稅重賦盤剝百姓”。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如《詩經·大雅·蕩》載:“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描述統治者橫征暴斂的行為。

從詞源學分析,“掊”本義為用手扒土,引申為搜刮、斂取;“克”古通“刻”,意為苛刻、嚴酷,二字組合後強化了“以嚴厲手段榨取”的貶義色彩。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掊克可作動詞(指聚斂行為)或名詞(指施行暴斂的官吏),如《孟子·告子下》中“掊克在位,則有讓”即批判貪官當道的現象。

在語義演變中,該詞逐漸擴展至形容一切過度壓榨的行為。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強調,“掊”從手,強調動作的強制性,而“克”含“勝”之意,暗喻權力者對民衆的壓制性掠奪。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解讀或批判性語境,如研究古代賦稅制度時引用《宋史·食貨志》所述“掊克之政,民不堪命”佐證苛政危害。

權威文獻參考:

  1. 《詩經》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
  3.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宋史》中華書局修訂本

網絡擴展解釋

“掊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詩經》等早期文獻,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1. 基本含義
    “掊克”指聚斂、搜刮,多用于描述統治者或權貴通過強制手段剝削民財的行為。其中:

    • “掊”:本義為以手擊破,引申為聚斂、強行索取。
    • “克”:此處表示“能夠”或“完成”,強調行為的強制性。
  2. 語境延伸
    在《詩經·大雅·蕩》中,“曾是彊禦,曾是掊克”一句,諷刺暴君周厲王任用強橫官吏橫征暴斂,導緻民不聊生。此處“掊克”暗含貪婪無度、濫用權力的貶義。


出處與用法


曆史演變

“掊克”在先秦文獻中常見,但隨漢語發展逐漸被“聚斂”“盤剝”等同義詞替代。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僅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引用古籍的語境。

總結來看,“掊克”是古代對剝削行為的批判性詞彙,其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緊密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

被中畫腹不倈簿問蒼茫刬草除根淳至麤物大功告成當理倒山傾海蹬技反惑分風風筵焚滅公估局關戒規厲孤飄海北荟粹霍索借酒澆愁解鋸汲古井乘警枕金花诰疚懷九九歸一樛木撅筆懼駭懶洋洋連歡麢羊論谕馬爮瓜秒殺怒張骈組千水萬山瓊肌崷崪屈求僧綱莎籠上驷石幫岸水餅束治同朝土龍脫甲脫靴威獄五雅仙材詳平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