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把國家的統治權交給别人。《戰國策·魏策四》:“ 魏 委國於王,而王不受,故委國於 趙 也。”《史記·伍子胥列傳》:“使大夫 種 厚币遺 吳 太宰 嚭 以請和,求委國為臣妾。”
(2).指以國事相托。《戰國策·韓策一》:“ 韓氏 先以國從 公孫郝 ,而後委國於 甘茂 ,是 韓 ,公之讎也。” 明 劉基 《春秋明經·公圍成公至自圍成築蛇淵囿》:“吾意 定公 因是而懼,改前轍以自新,委國聖人之不暇也。”
(3).放棄君位。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自然之賞至,雖退讓委國而去,百姓襁負其子隨而君之,君亦不得離也。” 漢 王充 《論衡·答佞》:“ 伯成子高 委國而耕, 於陵子 辭位灌園。”
“委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移交國家統治權
指将國家政權或管理權主動交給他人。例如《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越國“求委國為臣妾”,即越國向吳國求和,願将國家統治權交出。這一用法多見于戰國時期的外交策略。
以國事相托付
強調對國家事務的委托,如《戰國策·韓策一》提到韓國“委國于甘茂”,即委任重臣處理國政。此類用法多涉及政治信任關系。
放棄君主之位
漢代文獻如《春秋繁露》記載君主“退讓委國而去”,指主動放棄君位,帶有讓賢或避世的含義。
補充說明:
現代語境中,“委國”有時被引申為成語,形容國家陷入危難時被迫依附他國,但這一用法屬于現代擴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建議參考《漢典》或《戰國策》等古籍原文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
《委國》的意思是指一個國家被割讓、割地、割讓土地或被迫喪失領土的情況。
《委國》的拆分部首是女字旁,部首的意思是指該字所屬的部首的名稱。《委國》的筆畫數為11畫,筆畫數指的是書寫該字所需筆畫的數量。
《委國》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一般認為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合成詞。其中,「委」字表示割讓、割地,而「國」字則表示一個國家。
《委國》的繁體字為「委國」。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不同的朝代、地域會有略微的差異。在古代,「委國」的寫法可能是「委國」或其他變體。
1. 戰争結束後,該國被迫割讓一部分領土,成為委國。
2. 這是一個曾經被列強割讓過領土的委國。
1. 割讓:指國家将一部分領土或權益交給他國。
2. 損失:指國家在戰争、交涉等過程中失去的領土或權益。
割地、割讓、喪失領土
收複、奪回、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