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馬名。 明 高明 《琵琶記·杏園春宴》:“飛龍、赤兔、騕褭、驊騮、紫燕、驌驦、嚙膝……正是 青海 月氏 生下, 大宛 越腅 将來。”
齧膝:亦作“ 齧厀 ”。良馬名。 唐 杜甫 《清明》詩:“渡頭翠柳豔明眉,争道朱蹄驕齧膝。” 仇兆鳌 注引 應劭 曰:“馬怒有餘氣,常齧膝而行也。” 宋 王安石 《躍馬泉》詩:“山祇來伐之,半嶺跳齧膝。” 清 納蘭性德 《生查子》詞:“齧厀帶香歸,誰整櫻桃宴。”
“齧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良馬,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齧膝”指代良馬名,特指氣概昂揚、性格剛烈的名貴馬匹。該詞源于馬匹行進時因氣盛而常作啃咬膝蓋的動作,故得名。
變體寫法
在文獻中亦寫作“齧厀”(“厀”為“膝”的異體字),例如杜甫《清明》詩中的“争道朱蹄驕齧膝”,以及納蘭性德詞中的“齧厀帶香歸”。
唐代杜甫《清明》:“渡頭翠柳豔明眉,争道朱蹄驕齧膝。”
此處以“齧膝”形容駿馬争道時的雄健姿态。
宋代王安石《躍馬泉》:“山祇來伐之,半嶺跳齧膝。”
通過“齧膝”比喻山泉奔騰如烈馬疾馳。
明代高明《琵琶記·杏園春宴》:“飛龍、赤兔……嚙膝……”
列舉名馬時,“齧膝”與其他名馬并列,強調其珍貴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或杜甫、王安石等詩人的作品原文。
《齧膝》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意思指的是一種非常畏縮和害怕的狀态,甚至到了無法自抑的程度。形容人在某種緊張、驚恐或焦慮的情況下表現出極度的恐懼和顫抖。
《齧膝》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是“齧”,拆分後的部首是口,總計有13個筆畫;第二個字是“膝”,拆分後的部首是⺼,總計有15個筆畫。
《齧膝》這個詞的來源尚未确權,但根據詞義來看,它可能源自古代人們在極度恐懼或緊張時的一種身體反應。繁體字“囓膝”也可以用來表達同樣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以根據時代和地域的差異而有所變化。根據現有資料,古時候寫作《齧膝》的漢字形狀與現代相比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結構和含義應該是相同的。
1. 他聽說自己要上台演講時,緊張得腿直哆嗦,仿佛要齧膝一般。
2. 在這場危機中,她的心情變得非常慌亂,簡直齧膝地感到不知所措。
1. 齧齒:指齧齒類動物,如松鼠、倉鼠等。
2. 齧嚼:指用牙齒來咬、嚼食物。
恐懼、戰栗、顫抖、驚慌。
鎮定、從容、安詳、淡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