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含識的意思、含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含識的解釋

佛教語。謂有意識、有感情的生物,即衆生。 南朝 梁簡文帝 《馬寶頌》:“愍含識,資惠命,引蒼生,歸法性。” 隋炀帝 《寶台經藏願文》:“開發含識,濟渡羣生。”《南史·梁紀上·高祖武帝》:“於是祈告天地宗廟,以去殺之理,欲被之含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含識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含識指"具有意識的生命體",特指人類及一切有情衆生。該詞由"含"(蘊含)和"識"(意識、覺知)構成,強調生命體具備感知與認知能力。《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佛教語,謂有意識、有感情的生物"(來源:《漢語大詞典》第3卷)。

二、佛教術語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漢譯佛經,如玄奘譯《成唯識論》卷十:"又自性身,一切如來同所證,清淨法界,無受無想,不可言絕諸戲論,然為成熟諸含識故,由佛本願力故。"(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三、宗教哲學内涵 在佛教典籍中,"含識"與"有情"同義,包含六道衆生(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強調衆生皆有佛性。《大乘起信論》雲:"一切含識皆有覺性,但因妄想執着不能證得。"(來源:《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2冊)

四、現代語言應用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哲學讨論或文學創作,如錢鐘書《管錐編》提及:"詩文之妙,在能令含識生靈皆具共感。"(來源:《錢鐘書文集》第4卷)該詞仍保留着對生命意識的尊重與敬畏。

網絡擴展解釋

“含識”是佛教術語,指具有意識、情感的衆生。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源自佛教經典,特指一切有感知能力的生命體,即“衆生”。如南朝梁簡文帝《馬寶頌》中“愍含識”意為憐憫衆生,隋炀帝的“開發含識”則指向普度衆生。

  2. 詞源與用法

    • 構詞:“含”指包含,“識”指意識,合指具備心識的生命。
    • 語境:多用于佛教典籍或古代帝王诏書,表達對生命的慈悲态度。例如《南史》記載梁武帝“去殺之理,欲被之含識”,體現戒殺生的理念。
  3. 與“含情”的區别
    “含情”多指人類懷有情感(尤其愛情),如白居易《長恨歌》“含情凝睇謝君王”,而“含識”強調生命體的意識屬性,不限于人類。

  4. 現代應用
    當代多用于佛學讨論或文言文研究,日常口語中較少出現。

注:如需具體古籍原文或佛教經典例證,可參考、5中的文獻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百面雷拌種寶鑽裱畫鋪蹩氣成書出閤帶擕倒回疊垛衫滌穢布新逗情遁天兒畜訪舉幹草堆宮庫攻權慣寵行政訴訟換喻火腳加銜假形棘地介詞迥逝狷戾老妪連環計廉棱路弓爐子冒忿蜜殊磨勁鮎溜牛蹄之魚佩璲偏偏倒倒蜣轉潛力清風明月青籞榷網上方寶劍上榮生發獅子補十字路口束胸訟狀謄真銅刻脫套外彊中乾尾犯溫差電偶綫香謏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