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謂有意識、有感情的生物,即衆生。 南朝 梁簡文帝 《馬寶頌》:“愍含識,資惠命,引蒼生,歸法性。” 隋炀帝 《寶台經藏願文》:“開發含識,濟渡羣生。”《南史·梁紀上·高祖武帝》:“於是祈告天地宗廟,以去殺之理,欲被之含識。”
“含識”是佛教術語,指具有意識、情感的衆生。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源自佛教經典,特指一切有感知能力的生命體,即“衆生”。如南朝梁簡文帝《馬寶頌》中“愍含識”意為憐憫衆生,隋炀帝的“開發含識”則指向普度衆生。
詞源與用法
與“含情”的區别
“含情”多指人類懷有情感(尤其愛情),如白居易《長恨歌》“含情凝睇謝君王”,而“含識”強調生命體的意識屬性,不限于人類。
現代應用
當代多用于佛學讨論或文言文研究,日常口語中較少出現。
注:如需具體古籍原文或佛教經典例證,可參考、5中的文獻出處。
含識(hán sh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具有智慧和才能。
含識的部首是言,總共有10個筆畫。
含識這個詞最早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諸子其海内識者,舉金大司馬蒙穴于無人者。”
含識的繁體是 含識。
在古代漢字中,含識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具體來說,它的舊字形為 缳識,其他古代的寫法還有涵議、函議等。
1. 他是個含識之人,憑借着聰明才智獲得了成功。
2. 這篇文章非常有啟發性,對我們拓展思維具有很大的含識。
含識的相關詞語有:含智、含意、明智等。
含識的近義詞有才智、聰慧、聰明等。
含識的反義詞有愚笨、無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