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韋馱的意思、韋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韋馱的解釋

梵文Skanda(塞建陀)音譯的訛略。佛教天神,傳說為南方 增長天王 的八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 唐 道宣 載其事,謂佛涅槃時,捷疾鬼盜取佛牙一雙, 韋馱 急追取還,以授 道宣 。後佛教因以 韋馱 為護法神,亦稱護法 韋馱 ,并置其像佛寺中,著武将服,執金剛杵,立于天王殿 彌勒佛 之後,正對 釋迦牟尼佛 。《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護法神曰:‘走,走!如不走,交你認得三洲感應護法 韋馱尊天 手中寶杵!’” 清 侯方域 《重修白雲寺碑記》:“三年乃創大殿,建立三佛像與夫金剛、羅漢、 韋馱 、伽藍之屬。” 清 李漁 《奈何天·誤相》:“才進得古刹迴廊,參了 韋馱 ,謁了金剛。”參閱《金光明經·鬼神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韋馱(梵語:Skanda),漢傳佛教中護持正法的天神,原為印度教戰神室建陀,後納入佛教體系成為護法神。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其名音譯作"韋馱天"或"塞建陀天",位列佛教二十四諸天之一。在佛教典籍《金光明經》中,韋馱被描述為手持金剛杵、身着甲胄的武将形象,職責是驅除邪魔、護持佛法修行者。

作為伽藍聖衆之首,韋馱像多立于寺院天王殿彌勒佛背後,面向大雄寶殿守護佛陀舍利。其持杵姿勢有特殊表法意義:杵橫胸前表十方叢林可挂單,杵觸地則表本寺院不接待遊僧。這種獨特的造像規制源自《敕修百丈清規》對伽藍儀軌的記載。

在民俗信仰中,韋馱被視作驅疫禳災之神,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有"韋馱巡境"的驅瘟儀式。據《武林舊事》載,臨安城每年六月廿四日舉行韋馱誕辰法會,信衆以香花燈燭供奉祈福。現代佛教法會中,韋馱贊仍是早晚課誦的重要内容,贊文"韋馱天将,菩薩化身"彰顯其護法聖者的特殊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韋馱(音wéi tuó)是佛教中的重要護法神,其含義與形象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1. 身份與地位
    韋馱源自梵文Skanda(塞建陀)的音譯訛略,是南方增長天王麾下的八大神将之首,統領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他因護持佛法有功,被尊為佛教護法天神,常駐寺院天王殿,立于彌勒佛身後,面向釋迦牟尼佛,象征守護佛法僧三寶。

  2. 起源傳說
    據唐代道宣記載,佛涅槃時,捷疾鬼盜取佛牙,韋馱疾速追回,由此确立其護法職責。另一傳說提到,釋迦牟尼火化後,韋馱曾擒獲盜取佛牙的捷疾鬼,守護佛骨舍利,因此被賦予護衛佛寺及僧人安全的重任。

  3. 形象特征
    其造像多呈武将裝扮,手持金剛杵,象征威嚴與力量。部分典籍稱他為“神行太保”,以行動迅捷著稱。

  4. 文化寓意
    成語“韋馱前度”源于其勤勉護法的典故,用以形容人勤奮不懈、任勞任怨的品質。在佛教文化中,他被視為修行者的保護者,尤其庇佑精進持戒的僧人。

  5. 别稱與關聯
    韋馱又稱韋馱天、韋琨、建陀天等,部分文獻中“韋護”亦為其别稱,強調其護法職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形象演變或具體經典記載,可參考《醒世恒言》等文學作品或佛教寺院中的相關雕塑。

别人正在浏覽...

矮墩墩百蟲将軍冰紋布車補發布巾怖懾超突谶詞垂挂單行線定制鍛件方礙飛捷摓衣乖望桂布還會行伍鴻鹄膠黐皛皎解擯藉托诘屈舊丘倦聽喀巴老妪吹篪臉蛋兒利餌六翮輪驺緑樽門宦木榻蓬門筚戶平緑荞麥面悄然無聲曲國宂坌肉袒負荊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聲納十款實體收兵殊擢私臆湯谷癱緩銅梁讬載土族語委它屋漏痕吾兄細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