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屈橈 ”。1.彎曲。《詩·大雅·嵩高》“揉此萬邦” 唐 孔穎達 疏:“《易》稱揉木為采,謂屈橈之也。”
(2).退縮;屈服。《淮南子·氾論訓》:“陳卒設兵,兩軍相當,将施令曰:斬首拜爵,而屈撓者要斬。” 漢 劉向 《新序·節士》:“ 武 心意愈堅,終不屈撓。”《後漢書·獨行傳·周嘉》:“屢被掠楚,辭無屈橈。”《魏書·陸俟傳》:“當官而行,無所屈橈。” 明 李贽 《李中谿先生告文》:“蓋慈祥愷悌,雖於人無不愛,然其剛毅正直之氣,終不可以非法屈撓,故未四十而掛冠以老。” 梁啟超 《匈牙利愛國者噶蘇士傳》:“ 噶蘇士 外當此大敵……彼曾不屈撓,日激厲諸将以死報國。”
(3).阻撓。 明 張居正 《答邊鎮督撫》:“正功罪,明賞罰,懲姦覈實,此督撫事也,僕輩何敢屈撓焉。”
(4).謂受壓抑。 清 黃鷟來 《詠懷》之十三:“使非 子敬 知,奇才徒屈撓。”
屈撓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依據權威詞典及文獻解析如下:
彎曲;屈服
指物體受外力作用而彎折,或人在壓力下放棄原則、妥協退讓。
例:「竹節中空卻不易屈撓」形容物理特性;「在強權面前不屈撓」強調精神堅守。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78頁。
退縮;畏懼困難
形容行動上因懼怕而退縮,含貶義色彩。
例:「面對挑戰不可半途屈撓」。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古文中的使動用法,表主動施加壓力迫使對方屈服。
例:《史記·酷吏列傳》:「執法嚴苛,豪強屈撓。」
來源: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魯迅《華蓋集·通訊》:「若遇荊棘,當以脊梁開路,萬勿屈撓。」
來源: 《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卷。
《戰國策·齊策一》:「威武不能屈撓其志」,注:意志不為強力所折。
來源: 中華書局《戰國策箋證》,2006年。
參考資料說明:
“屈撓”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分析:
指物體在外力作用下發生的彎曲或變形。例如:
表示人在壓力、困境中妥協或放棄原則。例如:
描述身體部位的彎曲動作,如手指、關節的活動:
在材料科學中,指材料(如橡膠、塑料)在反複彎曲下的耐久性測試:
若需特定領域(如工程、文學)的進一步解釋,可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準說明。
闇蟲白皮避花骢沖默重席川壅必潰畜長聰明一世大寒索裘打寮打閑陡搜對聯督進惡習負浪趕老羊給輸古琴害疼耗耗豪偉紅彩黃登登黃蝶黃頰歡合灰沉減核積沓峻網康日哙息贶賜臘雞頭勒石廉度蓮舟連宗鹿挺馬府芼羹骈肩接迹氣壓鵲起群起攻之日角龍庭上羾屬連酸鼻它門特使餮富提現萬家燈火先大母閑豔俠術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