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靜民的意思、靜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靜民的解釋

謂安定民心。《逸周書·谥法》:“大慮靜民曰定。” 朱右曾 校釋:“靜,安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靜民"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靜"和"民"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謂安定民心",《辭源》則釋作"使民安靜"。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在禮,家施不及國,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杜預注曰"此皆所以靜民"(來源:《左傳注疏》)。現代用法中多指通過政策或教化使民衆安居樂業,如《中國政治思想史》中載"管子主張靜民務本,富國安邦"(來源:高等教育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列為書面語詞彙,釋義為"使民衆安定"。詞義演變過程中,"靜"由本義"明審"引申為安定,"民"特指被治理的百姓群體,二字組合形成使動結構。

網絡擴展解釋

“靜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文獻:
    源自《逸周書·谥法》,用于描述君主或執政者深謀遠慮、使百姓安定的德行。例如“大慮靜民曰定”,意為“長遠謀劃以安定民衆者,谥號為‘定’”。

  2. 構詞解析:

    • 靜:此處為動詞,意為“使安定、平靜”。
    • 民:指百姓、民衆。
      組合後表示“通過治理使民衆安定”。

相關擴展

現代適用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如分析古代治國思想時可能涉及。

如果需要進一步探讨其曆史背景或古文獻用例,可參考《逸周書》及相關注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百壯士報塞泵房必丢不搭閉口不言禀赴鬓眉不居不周風出萃詞筆村色盜兵雕龍客反圍剿封鎖規創圭瑞寒影黑酣花鈴會噎梜匕蹇跂椒煙階勳懼選開心見膽恐吓嘹嘈琳碧厲直旅距滿腹牢騷曼殊室利沒耳性妙娥木饧披發破裂青牛妪傾圮绮紳虬柯拳腳三龍祠三五成群升秩水庫思莼宋本縧镟讬說屠肆翫悅衛夫人吳餘鲙小蟾脅降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