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not] 同“未嘗”
未始無春。——明· 袁宏道《滿井遊記》
這麼辦理也未始不可
(1).指尚未發生的事物。《管子·幼官》:“聽於鈔故能聞未極,視於新故能見未形,思於濬故能知未始。” 尹知章 注:“所思在深,故知未始。”
(2).未曾,從未。《莊子·齊物論》:“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成玄英 疏:“未始,猶未曾。” 漢 劉桢 《公讌》詩:“生平未始聞,歌之安能詳?” 唐 柳宗元 《石渠記》:“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二》:“乃知 器之 之意,本于 胡武平 ,而 器之 未始知之也。” 清 侯方域 《太平仁義之效論》:“道莫大於仁義,自 堯 舜 二帝以至於三代以來,未始更也。”
(3).猶沒有;未必。用于否定詞前,構成雙重否定。語氣較肯定句委婉。 唐 韓愈 《與于襄陽書》:“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為之後,雖盛而不傳。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須也。” 宋 秦觀 《聖人繼天測靈論》:“古之語道德者未始不以聖人,而論聖人者未始不以道德。” 明 李贽 《答周柳塘》:“然果有上根大器,默會深契, 山農 亦未始不樂也。”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三:“ 中國 的一個中秋節也能在 莫斯科 過,意興蕭條中,未始不是一件樂事。”
以下是關于“未始”的詳細解釋,綜合權威來源整理:
“未始”是由“未”(尚未)和“始”(開始)組成的副詞,核心含義為“未曾開始”或“從未有過”。在具體語境中可引申為“未嘗”“未必”等意思。
表示“未曾”或“從未”
多用于否定句前,構成雙重否定以委婉表達肯定含義。例如:
文言用法
在古籍中常強調事物的“尚未發生”或“根本不存在”。例如:
現代語境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表達,口語中較少使用,近義詞包括“未嘗”“未曾”等。
“未始”通過雙重否定傳遞委婉語氣,常見于書面語和古典文獻中。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單純否定詞混淆。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對比,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權威詞典。
《未始》是一個雙音詞,表示某事物尚未開始或尚未達到某種狀态。它常與“已經”,“已經不再”等詞語搭配使用,用來形容時間或順序上的先後關系。
《未始》這個詞由左邊的“未”和右邊的“始”組成。
部首分别是,左邊的“未”屬于“木”字旁,右邊的“始”屬于“言”字旁。
根據漢字書寫規則,未始這兩個字的筆畫分别為:“未”字有一筆,而“始”字有十一筆。
《未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既醉》中。後來,這個詞成為了漢語詞彙中常用的表達方式,用來描述已經開始或已經存在的事物之前的狀态。
對應于繁體字,未始分别為“未”和“始”,沒有改變字形或組合方式。
在古代,未始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字形和組合方式與現代相同。
1. 他的學業未始就順利,需要更多的努力。
2. 雖然已經經過了許多努力,但我們的目标尚未始。
3. 我們還未始見面,就已經成了朋友。
未始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新的詞語,如:“未始前進”、“未始完成”、“未始發展”。
與未始意思相近的詞彙有“尚未開始”、“還未實現”、“仍未達到”等。
與未始意思相反的詞彙有“已經開始”、“已經實現”、“已經達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