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ull]∶行動、動作或反應遲鈍的
他那呆滞的頭腦
(2) [vague]∶無表情的
跳着舞,眼光呆滞,無精打采
(3) [sluggish;idle]∶經濟上不活躍或商品、股票等滞銷的
呆滞的市面
(1).不流暢;停滞。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一:“ 張涇南 司寇 照 ,墜馬傷古臂幾折,時方進呈落葉倡和詩,遂用左手書楷,凝厚藴藉,無一筆呆滞,真造化手也。”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三:“工商業目前的呆滞現象是暫時的。”
(2).不靈活。 曹禺 《雷雨》第二幕:“她的眼睛有些呆滞,時而呆呆地出神。” 杜鵬程 《飛躍》二:“他終于一年又一年變得舉止遲鈍,臉腮下陷,眼光呆滞。”
呆滞(dāi zhì)是漢語中一個形容詞,指人或事物表現出遲鈍、不靈活、缺乏生氣的狀态。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形容人的神态或反應遲鈍
指神情麻木、目光無神,或思維、行動遲緩。
例:他因過度驚吓而目光呆滞。
來源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246頁。
參考鍊接:現代漢語詞典線上版(教育部官網收錄)
形容事物不流通或停滞
多指資金、貨物等流動性差,或畫面、場景缺乏動态感。
例:疫情期間部分行業資金周轉呆滞。
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1卷,第1023頁。
參考鍊接:漢語大詞典數據庫(官方權威數據庫)
來源支持:《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台灣教育部,2015年
參考鍊接:教育部國語辭典(台灣官方辭典)
“呆”本義為癡傻,“滞”意為淤塞不通,二字組合強化了“凝止不動”的意象。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及正式語境,如醫學描述(“神經性呆滞”)、經濟報告(“呆滞資産”),或文學中對人物狀态的刻畫。
權威參考來源說明
“呆滞”是一個形容詞,讀音為dāi zhì,其含義和用法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呆滞”既可描述生理或心理狀态,也可用于經濟領域,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長期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咨詢專業醫生或心理師()。
哀恤案闆報歲潮鼓炒冷飯成奸除紅捉綠大含細入黨與刀刀導騎東床客返旆犯天下之不韪覆去翻來扶掖剛口貢公喜公中國忌行香郭郎航郵函鐘懷信回邅膠轕擠害計利靜絜頸尾侃侃來代柳絮才高淪傾羅天大醮門包囊楮飄花漂灑平頭辇被朱紫剖衷齊年生纴績三魂沙發榻沙鼠神守詩竹水獄淘寫踏破草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亭置頭昏推尚托産頑鑛挽圈圈蝦公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