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燥的意思、明燥的詳細解釋
明燥的解釋
明亮幹燥。《左傳·昭公三年》“湫隘嚣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 唐 孔穎達 疏:“以所居下濕塵埃,故欲更於明燥之處。”
詞語分解
- 明的解釋 明 í 亮,與“暗”相對:明亮。明媚。明淨。明鑒(a.明鏡;b.指可為借鑒的明顯的前例;c.明察)。明滅。明眸。明豔。明星。明珠暗投(喻懷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參加壞團夥,亦泛指珍貴的東西得不到賞識)。 清
- 燥的解釋 燥 à 幹,缺少水分:幹燥。燥裂。燥熱。枯燥。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明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míng zào()
- 詞義:指環境“明亮且幹燥”。其中“明”強調光線充足、不昏暗,“燥”表示缺少水分、幹爽。
2.詞源與出處
- 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唐代孔穎達對《左傳·昭公三年》的注解。原文提到因原居所“湫隘嚣塵”(低濕喧鬧多塵),故希望遷至“明燥之處”。
3.用法與示例
- 語境:多用于描述居住環境或空間條件,強調光線和濕度適宜。例如:“此處通風良好,明燥宜居。”
- 近義詞:幹爽、亮堂;反義詞:潮濕、陰暗。
4.單字解析
- 明:本義為光明、清晰,引申為公開或聰慧()。
- 燥:指幹燥,與“濕”相對,可組詞“燥熱”“口幹舌燥”()。
5.現代適用性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籍或文學性描述中。日常表達類似含義時,常用“幹燥明亮”等更口語化的表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明燥”在《左傳》中的具體背景,可參考權威古籍注解或文史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明燥:一個描述氣候的詞彙
明燥是一個用來描述氣候的詞彙,主要指天氣炎熱幹燥,沒有雨水的狀态。它由“日”和“焦”兩個部首所組成,有1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寫法
明燥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漢語詞典中,描述了炎熱幹燥的氣候狀态。在繁體字中,明燥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明燥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漢字的書寫形态會有所變化,也存在多種寫法。然而,明燥一詞的意思在不同的字形中并未發生改變。
例句
1. 這個夏天太明燥了,沒有一絲風,感覺像置身于火爐中。
2. 昨天的明燥天氣讓我口渴得不行,一口氣喝下了一瓶冰涼的水。
3. 農作物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生長,明燥的天氣對農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組詞
1. 明燥天氣
2. 明燥氣候
3. 明燥季節
4. 明燥狀态
近義詞
1. 幹燥
2. 炎熱
3. 烈日炎炎
反義詞
1. 涼爽
2. 潮濕
3. 陰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