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ellow crane] 傳說中仙人所乘的一種鶴
昔人已乘黃鶴去。——唐· 崔颢《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
(1).鳥名。即鶴。 南朝 宋 湯惠休 《楊花曲》之二:“ 江 南相思引,多歎不成音。黃鶴西北去,銜我千裡心。” 北周 庾信 《小園賦》:“黃鶴戒露,非有意於輪軒;爰居避風,本無情於鐘鼓。” 倪璠 注引 周處 《風土記》:“鳴鶴戒露。”
(2).鳥名。即黃鹄。 唐玄宗 《春台望》詩:“ 太液池 中下黃鶴, 昆明水 上映牽牛。” 唐 崔湜 《大漠行》:“近見行人畏白龍,遙聞公主愁黃鶴。”參見“ 黃鵠 ”。
(3).喻賢才,大才。 唐 沉佺期 《黃鶴》詩:“黃鶴佐丹鳳,不能羣白鷴。” 唐 李白 《古風》之十五:“方知黃鶴舉,千裡獨徘徊。” 唐 岑參 《送王大昌齡赴江甯》詩:“潛虬且深蟠,黃鶴飛未晚。” 陳鐵民 等校注:“古人常把‘黃鶴’與‘黃鵠’混而為一,相傳黃鵠是一種極善于高飛的大鳥……這裡以‘潛虬’‘黃鶴’喻 王昌齡 ,謂其有大才,姑且隱伏待時,日後飛騰,亦不為晚。”
(4). 唐 崔颢 《黃鶴樓》詩:“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餘 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後以“黃鶴”比喻一去不返的事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四回:“本來當日定親的地方不好,跑到那‘黃鶴一去不復返’的去處定個親,此刻鬧得新娘變了黃鶴了,為之奈何!” 清 讴歌變俗人 《醒世緣彈詞》第九回:“到他房内去搜尋,黃鶴無蹤不見形。”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一篇七:“ 劉先生 去了,但從此以後便渺如黃鶴。”
“黃鶴”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多角度解析:
鳥類名稱
傳說中的仙鶴
道教文化中,黃鶴象征仙風道骨,是仙人坐騎。如呂洞賓在黃鶴樓畫鶴成真的傳說()。
喻指賢才或遠大志向
唐代詩詞常以“黃鶴”比喻才華出衆者,如李白《古風》中“黃鶴舉”象征賢士的高飛遠行(、)。
比喻一去不返的事物
源自崔颢《黃鶴樓》名句“黃鶴一去不複返”,後演化為對消逝人事的隱喻(、)。
詩詞意象
如崔颢《黃鶴樓》、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均以黃鶴寄托離愁或仙逸之情(、)。
道教關聯
“黃”在道教中象征超凡,黃鶴因此成為仙鄉樂土的象征()。
黃鶴的釋義需結合語境,既有自然生物屬性,更承載神話、文學和哲學意蘊。如需進一步了解詩句引用或文化背景,可查閱《黃鶴樓》相關文獻或道教傳說。
《黃鶴》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黃”指的是顔色黃色,“鶴”指的是一種大型鳥類。因此,《黃鶴》可以指代黃色的鶴,也可以用來形容黃昏時分。
《黃鶴》的第一個字“黃”由“⺤”作為部首,共有十三畫;第二個字“鶴”由“鳥”作為部首,共有十七畫。
《黃鶴》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人裴秀所著的《文學編》中,其中有一篇名為《黃鶴樓》的詩,詩中描述了黃昏時分黃鶴樓上的美景。之後,黃鶴一詞逐漸被用來指代黃昏時分。
《黃鶴》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為“黃鶴”。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許多與現代有所不同。《黃鶴》一詞在古代寫法中的“黃”字多使用“㑷”或“㝲”作為字形,而“鶴”字多用“齶”或“鵅”作為字形。
1. 黃昏時分,遠處飄來了一聲孤寂的黃鶴鳴叫。
2. 黃昏時分,黃鶴樓上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
黃昏、鶴舞、鶴發童顔、黃河、鶴立、鶴翔等
暮色、夕陽、晚霞
旭日、黎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