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南渡的意思、南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南渡的解釋

亦作“南度”。1.渡水而南。《楚辭·九章·哀郢》:“當 陵陽 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王逸 注:“渡,一作度。”《史記·晉世家》:“五年春, 晉文公 欲伐 曹 ,假道於 衛 , 衛 人弗許。還自 河 南度,侵 曹 ,伐 衛 。” 唐 柳宗元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詩:“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裡外北歸人。”

(2).猶南遷。 晉元帝 、 宋高宗 皆渡 長江 遷于南方建都,故史稱南渡。 唐 李白 《金陵》詩之一:“ 晉 家南渡日,此地舊 長安 。”《宋史·孝宗紀贊》:“ 高宗 以公天下之心,擇 太祖 之後而主之,乃得 孝宗 之賢,聰明英毅,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可謂難矣哉。” 元 趙孟頫 《嶽鄂王墓》詩:“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 《題閩縣陳贻衍西湖記遊畫集》詩之一:“南渡江山氣不雄, 錢塘 蘇小 可憐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南渡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内涵的曆史文化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1. 地理遷移的字面意義

    從字面解釋,“南渡”指渡過水域向南遷徙或遷移,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人口、政權轉移的描述。例如《史記》中“越王勾踐南渡江淮”,即指跨越地理屏障向南行進的行為。

  2. 曆史事件的特指概念

    在中國曆史語境中,“南渡”特指政權因戰亂被迫南遷的重大事件。最具代表性的是:

    • 晉室南渡:西晉滅亡後,司馬睿于公元317年遷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标志着中原士族大規模南遷。
    • 宋室南渡:北宋覆滅後,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南宋政權,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3. 文化傳承的象征意義

    在文學與思想領域,“南渡”被賦予文化延續的隱喻,如中原學術、技藝因戰亂傳入南方,促進南北融合。清代學者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評述“晉南渡後,江南文化始盛”,即強調這一進程的曆史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南渡”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曆史背景和文學語境可具體分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意義
    指“渡水向南”的地理遷移行為。例如《楚辭·九章·哀郢》中“淼南渡之焉如”即描述渡江南行的場景。

  2. 引申含義
    特指因戰亂或政權更疊導緻的大規模南遷,尤其用于描述晉朝(西晉滅亡後東晉南遷)和宋朝(北宋滅亡後南宋建都臨安)的曆史事件。例如李白《金陵》詩“晉家南渡日”即指西晉滅亡後司馬睿遷都建康(今南京)。


二、曆史背景與典型事件

  1. 晉室南渡(317年)
    西晉滅亡後,司馬睿率中原士族渡長江至建康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這一事件标志着政治經濟中心首次大規模南移。

  2. 宋室南渡(1127年)
    北宋靖康之難後,宋高宗趙構南渡長江定都臨安(今杭州),開啟南宋政權,成為第二次“衣冠南渡”。

  3. 其他南遷
    唐朝安史之亂後亦有部分士族南遷,但規模較小,通常不單獨列為“南渡”事件。


三、文學與文化影響

  1. 詩詞中的意象
    南渡常被用來表達家國淪喪、漂泊離亂的情感。如李清照南渡後的詞作充滿流離之痛,朱敦儒的詞風也因南渡經曆從閑適轉為沉郁。

  2. 曆史評價
    元代趙孟頫《嶽鄂王墓》中“南渡君臣輕社稷”一句,批評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忽視收複中原的消極态度。


四、與“衣冠南渡”的區别

“南渡”泛指向南遷移,而“衣冠南渡”特指中原士族階層攜帶文化、制度的大規模南遷,強調文明傳承的連續性。中國曆史上有三次公認的“衣冠南渡”,分别對應西晉、唐中晚期、北宋末年的南遷事件。


南渡既是地理遷移行為,也是曆史變遷的象征,承載着政權更疊、文化轉移和個體命運的多重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事件或文學作品,可參考《晉書》《宋史》及李清照、朱敦儒的詞集。

别人正在浏覽...

哀诏腤臜百障常好道春澌樗翁麤知大佃道養東樞獨樹一幟翻布法膳焚禱粉郎複社根拿汞砂狗尾光像過壽好吃懶做紅泉後戶黃隴滉柱簡儉淨盡舅母離悰裂眦嚼齒龍神梅花曲名相摩勒奶房歐曾飄淋潑剌劬瘽三巒搔着癢處傻裡傻氣删薙設弧甚長基線幹涉儀深中笃行瞬息之間熟聞松葉酒遂意鎖子探海燈檀炷妄動王憲吳起享名纖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