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就徵的意思、就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就徵的解釋

接受朝廷、官府徵召。《後漢書·侯霸傳》:“使者慮 霸 就徵, 臨淮 必亂。”《花月痕》第七回:“這是女學士不肯就徵,盲主司無緣受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就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含義主要指向接受征召或響應征兆的行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就”的含義

    “就”在古漢語中有趨近、接受、從事之意,如《說文解字》釋為“就,高也。從京從尤”,引申為主動靠近或應承某事。

    例:諸葛亮《出師表》中“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即體現“就”的“接受”義。

  2. “徵”的含義

    “徵”(音zhēng)指征召、征兆、驗證。《說文解字》注:“徵,召也。”古代多用于君主召見賢士或天象預示吉兇。

    例:《後漢書·嚴光傳》載“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後“備安車玄纁,遣使聘之”,此“聘”即“徵”的體現。

  3. “就徵”的合成義

    二字組合意為主動響應征召,特指賢者接受君主或朝廷的召見任命。

    例:《南史·隱逸傳》載陶弘景“朝廷屢加徵聘,并不應”,其拒“就徵”之舉反襯該詞的文化背景。


二、文化背景與用法


三、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就徵”詞條,釋為“應征;接受征聘”,引《晉書·皇甫谧傳》:“武帝頻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稱草莽臣,乃不獲就徵。”

    (注:此處來源為詞典條目,無直接鍊接,引用出版社及文獻名稱)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釋義“徵”為“召,聘”,并舉例“就徵”指向“應朝廷征召”。

  3. 王力《古代漢語詞典》

    強調“徵”在官職制度中的特殊性,如“徵君”指被征召的隱士,“就徵”即此過程的行為表述。


四、經典用例


“就徵”是承載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特色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在“主動應召”,多用于史書與詩文,體現士人的仕隱抉擇。現代漢語雖罕用,但作為曆史詞彙仍具研究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就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就徵”指接受朝廷或官府的征召,通常用于描述官員或學者應召入仕的情景。這一用法在《後漢書·侯霸傳》和清代小說《花月痕》中均有記載。

古籍例證

  1. 《後漢書·侯霸傳》:
    文中提到“使者慮霸就徵,臨淮必亂”,意為朝廷使者擔心侯霸接受征召後,臨淮地區會陷入混亂。
  2. 《花月痕》第七回:
    通過“女學士不肯就徵”的表述,側面反映了古代文人面對征召時的複雜心态。

其他可能的解釋

需注意,“就征”在部分現代資料中被引申為“事物發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如成語用法),但這一含義與“就徵”的原始意義不同,需結合具體語境和字形(“徵”與“征”)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黯漠阿吳白玉盤半古頒馬悲恥篦簵賓飲博覽群書不識泰山裁謝剗鍬兒乘虛疊出穿穴踰牆畜道粗重導行費敦庬鄂君被繁錯高空高橇高祖冠更徙管中窺天斛發賄政胡撲搭江筆郊蔔爛闆樂易烈漢龍池茏蔥輪鞅慕光納麓納悶兒年華垂暮奇幹齊量群賢如堕煙海生猱施敬戍鼓肆任嘽唌探悉貪邪聽決荼炭晩春忘蹄猬毛握瑜懷玉獻上挦章扯句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