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體之一。給長官的書啟。 漢 應劭 《風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劉勝》:“太僕 杜密 周甫 亦去 北海 相在家,每至郡縣,多所陳説,牋記括(托)屬。”《後漢書·皇甫規傳》:“﹝ 規 ﹞所著賦、銘、碑、讚、禱文、弔、章表、教令、書、檄、牋記,凡二十七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原牋記之為式,既上窺乎表,亦下睨乎書……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響,蓋牋記之分也。” 宋 曾鞏 《與定州韓相公啟》:“始敢脩牋記參候之禮,庶幾将心誠飢渴之勤,載省孤蒙,實為幸會。”
“牋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用于下級向上級或官員向長官呈遞的書信或文書,屬于公文性質的書面表達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用途
根據文獻記載,“牋記”是漢代至南北朝時期常見的應用文體,内容多涉及政務陳述、建議或彙報,具有明确的官方溝通功能。例如《後漢書》提到皇甫規的著作中包含“牋記”,說明其常用于正式場合。
曆史文獻中的例證
與“劄記”的區别
需注意“牋記”與“劄記”(zhá jì)易混淆,後者指讀書筆記或隨筆記錄(如清代宋荦、徐特立所述),功能與前者截然不同。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他古代文體或詞語辨析,可提供具體詞條以便補充說明。
《牋記》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的是寫有記錄或文字的紙張。它提供了一種記錄信息或交流思想的方式,廣泛應用于文化、教育、商業等各個領域。
《牋記》的部首是牜(牛字旁),它的拆分方式是由“牛”字和“⺄”組成。它一共包含了10個筆畫。
《牋記》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古代的文字編撰家所創造和使用的。它是通過結合表示“牛”的字形和表示“竹”的字形而形成的。
《牋記》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牋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一些變化。對于《牋記》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以是「藤」、「薦」等。也有人将其寫作「簷」、「扇」等。
1. 他在《牋記》中記錄了一天中的重要事項。
2. 這本《牋記》保存了數百年來的曆史文獻。
1. 筆牋:指寫字或書寫文章的行為。
2. 記牌:指在打牌時,記錄或記住打過的牌的數目和類型。
記事、備忘、日志
忘卻、遺忘、删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