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违卯的意思、违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违卯的解释

旧指在官府当差的人耽误了点卯。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土番点卯》:“朔望揑病违卯者,立拿重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违卯”是一个相对生僻的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未被广泛收录为独立词条。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用法及文献语境进行推断,主要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1. 字面拆解与核心含义

    • 违:本义为“离开、背离”,引申为“违背、违反、不遵守”。
    • 卯:
      • 时辰意义:指地支的第四位,对应现代时间的早晨5点至7点。古代官署衙门在此时开始办公,官员需“点卯”(报到),吏役需“应卯”(应答点名)。
      • 契约意义:古时在竹木契约上刻缺口,借贷双方各执一半,对合以验真伪。刻出的缺口形状如卯眼(榫眼),故“卯”可代指契约、约定。
      • 器物结构意义:指器物接榫的凹入部分(卯眼),与凸出的“榫头”相合。
    • 合义:“违卯”的核心含义可理解为违背了约定、规定或应尽的职责,尤其与“点卯”制度相关时,指未按时报到、缺勤、失职。在契约或器物结构语境下,可引申为不符合、不吻合、违背了约定或规范。
  2. 具体语境中的用法

    • 点卯制度相关:这是“违卯”最常见的用法。指官吏或差役未能按时在卯时到衙门报到应名,即缺勤、迟到、旷工。例如:“凡官吏违卯三次者,罚俸一月。”(此为示例句,非具体出处)。
    • 契约约定相关:指违背了契约、协议或诺言。例如:“双方既已立契,岂可随意违卯?”(此为示例句)。
    • 引申泛指:可泛指违背了任何规定、制度、承诺或应尽的义务。例如:“他行事常违卯,不足为信。”(此为示例句)。
  3. 权威文献佐证

    • 虽然“违卯”未被现代规范词典单独立目,但其构成和用法在古籍文献中可寻踪迹。例如在明清小说或公案文献中,常有描述官吏差役“点卯”、“应卯”、“误卯”、“违卯”的情节,用以指代考勤不到。清代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三回中有相关描述:“晁思才… 违了卯,典史要打。” (来源:清代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 语言学研究中,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卷)在考察相关方言词汇时,也间接印证了“违卯”在特定语境(如旧时官场或契约)中的使用。 (来源: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违卯”是一个古语词汇,核心含义指违背规定、契约或职责,尤指在点卯制度下的缺勤或失职行为。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确定,可涵盖迟到、旷工、违约、失信、失职、不合规范等义。尽管现代使用频率极低,但其构成清晰,且在历史文献(尤其是反映古代官场制度或市井生活的作品)中有实际用例可循。

网络扩展解释

“违卯”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wéi mǎo,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基本解释

违卯指旧时在官府当差的人因故耽误了“点卯”这一考勤制度。所谓“点卯”,即古代官署要求官吏或差役在卯时(早晨5点至7点)到岗报到并接受核查,未按时报到或虚报情况的行为即称为“违卯”。


历史背景与出处

  1. 制度来源
    古代官府通过“点卯”管理考勤,未按时到岗或谎称生病缺席者(如“朔望揑病违卯者”)会被严厉追究责任。例如,清代黄六鸿在《福惠全书·刑名·土番点卯》中记载:“朔望揑病违卯者,立拿重究。”。

  2. 字义拆解

    • 违:意为不遵守、违背(如“违法”“违约”),或指离别(如“久违”)。
    • 卯:地支第四位,对应早晨5-7点;也指木器结构的榫卯部分。

应用场景

该词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府考勤制度下的失职行为,现代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历史或文学作品时可能涉及相关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福惠全书》等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艾萧半斤八两杯币卑居兵旗不如澄彻冲颷词职登场登成典库雕轮东那西辏独头政治分絶符台拂天高品歌楼馆甥管乐横科暴敛黄金盏涣渥画鸦魂惊魄落交线戏家至人说揭挑禁护筋膂畸轻畸重居高临下寇令雷火签儿履中马达猛趫趫米粉赧怒蒲昌海钦恤绮习弃邪从正柔远三迭阳关三槐生意盎然设坐书契素藴滩户跳茅山通计熟筹通心粉土栗销刻夏熟谷物谐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