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畏懼恐慌。《荀子·王制》:“威嚴猛厲而不好假道人,則下畏恐而不親,周閉而不竭。”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誅求無已,天下空虛,羣臣畏恐。”《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錢佐》:“諸将稍不法, 佐 乃黜其大将 章德安 於 明州 、 李文慶 於 睦州 ,殺内都監 杜昭達 、統軍使 闞璠 ,由是國中皆畏恐。”
“畏恐”是由“畏”與“恐”組成的複合詞,二者均表示恐懼、害怕的情緒,但語義側重略有不同:
單字解析
組合含義
二字連用多見于古文,表達因敬畏或預感到潛在危險而産生的強烈不安,例如《史記》中“諸侯畏恐,會盟而謀弱秦”,指六國因秦國的強大威脅而恐懼結盟。現代漢語中已較少單獨使用,多拆分為“畏懼”“恐慌”等詞。
語境建議
若該詞出現在具體文本中(如古籍、詩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指向:可能是對權威的敬畏,也可能是對災禍的憂慮。例如《詩經》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即可視為“畏恐”心理的具象化描寫。
由于未搜索到具體文獻用例,建議提供完整句子以便進一步分析。
《畏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害怕、恐懼的心理狀态。通常用來形容人在面對陌生、危險或不可預測的情況時産生的恐懼感。
《畏恐》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田”、“疋”和“心”三個部首。它由16個筆畫組成。
《畏恐》的來源較為明确,其中的“畏”表示害怕、畏懼,而“恐”則表示恐懼、害怕。該詞的繁體形式是「畏懼」。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畏恐》的古代寫法為「畏懼」或「畏懼」。
1. 我感到畏恐,不敢往前走。
2. 他面對那座陌生的山,心中充滿了畏恐。
組詞有:畏縮、畏懼、畏難等。
近義詞有:害怕、驚恐、膽怯。
反義詞有:勇敢、大膽、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