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蔽之處。《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告 武 ,篋中有死兒,埋屏處,勿令人知!”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氣尚未平,獨坐屏處。”
隱藏;隱居。 三國 魏 曹植 《白鶴賦》:“薄幽林以屏處兮,蔭重景之餘光。”《新唐書·張濬傳》:“雖自屏處,然朝廷得失,時時言之。” 明 何景明 《贈清溪子序》:“今年予得告屏處郭西之别業。”
“屏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含義
指隱蔽之處或避開、保護自己的地方。由“屏”(屏障、遮蔽)和“處”(場所)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被遮蔽的場所”。
詳細釋義
用法示例
相關擴展
古文中“屏”常表遮蔽(如“屏風”),“處”強調位置,組合後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以上解析綜合了詞典釋義及古籍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雞肋編》等文獻原文。
屏處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作動詞或名詞,具有多層含義和用法。作為動詞,屏處意味着隱藏、隱匿、避開或屏蔽。作為名詞,屏處表示一個屏幕或屏風。
屏處的拆分組成為“屍”(屍部)和“頁”(頁部),其筆畫總數為8畫。
屏處源自古代漢字,起源于戰國時期的篆書,後來在隸書和楷書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它的意義和用法在曆史上經曆了一些變化與豐富。現代漢字則保留了這個詞彙,并且在書面和口語中仍然廣泛使用。
繁體字“屛處”保留了原始漢字的結構和形式,較為常見于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或場合。
根據古代漢字的變遷,屏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體中有不同的寫法。例如,在篆書中,它通常以直線和彎曲的形式組成,更加像一個屏風的形狀。而在隸書和楷書中,它的形态則更加扁平和規整。
1. 他屏處在屋角,觀察着房間裡的一切。
2. 大廳裡放着一面高大的屏風,将客廳與餐廳屏處開來。
屏風、屏障、屏蔽、屏幕、隱藏、遮屏等。
遮蔽、掩蓋、掩蔽、避開。
顯露、暴露、展示、揭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