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暴、虐、頗(不正)三種惡劣的品性。《左傳·昭公十四年》:“三言而除三惡,加三利。” 杜預 注:“三惡:暴、虐、頗也。”
(2).即三惡道。《百喻經·人效王眼瞤喻》:“於佛法中永失其善,堕於三惡。” 宋 範仲淹 《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序》:“使群魔三惡,不起於心,萬法諸緣,同歸於善。”原注:“三惡,即指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三惡”是漢語詞彙中具有宗教哲學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儒家倫理延伸 在儒學體系中,《春秋繁露》提出“三惡”為“驕、暴、貪”,視為違背仁德的三類惡性。這與《禮記·大學》強調的“修身”理念形成對照,成為古代士大夫修身自省的重要參照标準。
道教養生概念 《雲笈七籤》載有“去三惡”養生要訣,将“色、愛、貪”定義為損害元神的三大惡源,主張通過守一存神之法破除這三類精神障礙,達到養性延命的效果。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内涵演變,反映出中華文化對人性弱點的多維認知體系,具有重要的哲學研究價值。
“三惡”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文獻和語境。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分析:
核心含義
指三種惡劣品性:暴(殘暴)、虐(暴虐)、頗(不正),出自《左傳·昭公十四年》。杜預注解為:“三惡者,暴、虐、頗也”,強調這三種行為違背社會道德準則。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品行極端惡劣的人或行為,例如:“他心懷三惡,不顧他人利益”(例句)。
三惡道
佛教概念中指衆生因惡業可能堕入的三種苦難境地: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範仲淹曾引用此義,警示人們遠離惡行以避輪回之苦。
與儒家解釋的差異
佛教的“三惡”側重因果報應,而傳統文獻中的解釋更注重品性批判,兩者需根據語境區分。
部分現代詞典(如、2)将“三惡”解釋為讒言、貪婪、暴行,可能是對傳統概念的延伸,但缺乏經典文獻直接支持,需謹慎使用。
案視百鍊鏡背鄉标石碧繼翁躔結重采樗裡刺虎次雎打擂丹旌雕雞低切二浙風槎風雲人物風雲人物佛事拱度關津歸籴呵護加農炮竭誠揪撮極醉琚瑀抗災癞痢良綏陋風輪次馬爾代夫媒媽媽沒查利狃勝千裡駿骨前載輕颿親結囚梁犬馬戀任興如訴如泣三尺水賞邑山珍海胥滲坑視若路人使指霜鬓朔蓬锼齧廋語屯雷烏府寤辟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