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暴、虐、頗(不正)三種惡劣的品性。《左傳·昭公十四年》:“三言而除三惡,加三利。” 杜預 注:“三惡:暴、虐、頗也。”
(2).即三惡道。《百喻經·人效王眼瞤喻》:“於佛法中永失其善,堕於三惡。” 宋 範仲淹 《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序》:“使群魔三惡,不起於心,萬法諸緣,同歸於善。”原注:“三惡,即指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三惡”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文獻和語境。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分析:
核心含義
指三種惡劣品性:暴(殘暴)、虐(暴虐)、頗(不正),出自《左傳·昭公十四年》。杜預注解為:“三惡者,暴、虐、頗也”,強調這三種行為違背社會道德準則。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品行極端惡劣的人或行為,例如:“他心懷三惡,不顧他人利益”(例句)。
三惡道
佛教概念中指衆生因惡業可能堕入的三種苦難境地: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範仲淹曾引用此義,警示人們遠離惡行以避輪回之苦。
與儒家解釋的差異
佛教的“三惡”側重因果報應,而傳統文獻中的解釋更注重品性批判,兩者需根據語境區分。
部分現代詞典(如、2)将“三惡”解釋為讒言、貪婪、暴行,可能是對傳統概念的延伸,但缺乏經典文獻直接支持,需謹慎使用。
《三惡》這個詞指的是三種惡劣行為或惡行,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品性不好或為非作歹的人。
《三惡》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心”,表示這個詞語與與嘴巴和心靈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3,屬于偏旁部首較多的漢字之一。
《三惡》是漢語詞彙,具有悠久的曆史。它的繁體字形為「三惡」,在傳統的繁體字書寫中常常使用。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有一些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對于《三惡》這個詞來說,它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并無差别。
1. 他參與了三惡之事,被嚴厲懲罰。
2. 這個人品行不端,常常做出三惡的行為。
3. 曾經的三惡少年,如今已經轉變成了對社會有益的人。
三惡魔、三惡之舉、三惡行為、三惡少年、三惡之輩、三惡成性
三害、三惡行、三惡事、三不良
三善、三好、三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