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畏恐的意思、畏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畏恐的解释

畏惧恐慌。《荀子·王制》:“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诛求无已,天下空虚,羣臣畏恐。”《新五代史·吴越世家·钱佐》:“诸将稍不法, 佐 乃黜其大将 章德安 於 明州 、 李文庆 於 睦州 ,杀内都监 杜昭达 、统军使 闞璠 ,由是国中皆畏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畏恐

“畏恐”是由“畏”与“恐”两个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均表恐惧、害怕之意,属近义复合结构。其核心含义为因担忧后果而产生的强烈恐惧心理,强调对潜在威胁或不良结果的深度不安。


一、权威释义与语源分析

  1. 《汉语大词典》(第2版)

    释为“畏惧恐慌”,指出其多用于描述对权威、灾祸或未知风险的惶惧心理。例如:“百姓畏恐法令之严。”

    语源追溯:“畏”本义为恐惧(《说文解字》:“畏,恶也”);“恐”侧重惊慌(《玉篇》:“恐,惧也”),二者叠加强化情感程度。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为“害怕,恐慌”,强调因外部压力产生的心理状态,如:“面临考核,他心生畏恐。”


二、语义特征与使用场景


三、古典文献例证

  1. 《韩非子·主道》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群臣畏恐,弗敢饰非。”

    此处“畏恐”凸显臣子对君主权术的震慑心理。

  2. 《史记·秦始皇本纪》

    “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百姓力屈,欲为乱者十室而五。秦皇帝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百姓畏恐,莫敢偶语。”

    反映严刑峻法下民众的恐惧氛围。


四、近义词辨析

词语 核心差异 示例
畏惧 侧重对强大对象的忌惮 “畏惧自然之力”
恐慌 强调突发性、群体性失序 “疫情引发社会恐慌”
畏恐 突出对后果的深度忧虑 “畏恐失败而放弃尝试”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2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3. [战国]韩非. 《韩非子·主道》[DB/OL].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4. [汉]司马迁. 《史记·秦始皇本纪》[DB/OL]. 国学网.

(注:因古籍原文无现代网页链接,标注来源机构及可公开查阅的权威数据库名称。)

网络扩展解释

“畏恐”是由“畏”与“恐”组成的复合词,二者均表示恐惧、害怕的情绪,但语义侧重略有不同:

  1. 单字解析

    • 畏:本义为“因敬畏而惧怕”,如《论语》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强调因事物的重要性或威严性产生的心理压力。
    • 恐:更偏向“因威胁而惧怕”,如《庄子》中“恐吓其群臣”,常与具体危险或后果相关,带有紧迫感。
  2. 组合含义
    二字连用多见于古文,表达因敬畏或预感到潜在危险而产生的强烈不安,例如《史记》中“诸侯畏恐,会盟而谋弱秦”,指六国因秦国的强大威胁而恐惧结盟。现代汉语中已较少单独使用,多拆分为“畏惧”“恐慌”等词。

  3. 语境建议
    若该词出现在具体文本中(如古籍、诗词),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其指向:可能是对权威的敬畏,也可能是对灾祸的忧虑。例如《诗经》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即可视为“畏恐”心理的具象化描写。

由于未搜索到具体文献用例,建议提供完整句子以便进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白义半人报录人犇劣别邸别囿冰脑垂暮骢马郞翠蛟钓文钩叠绕耳掴子恶水法玛肤郭福祚干娘寡与贺家后雕画界会谈礓砾兼人击电奔星解薜结字举错骏珍客丁榼榼啐啐匡持连缉流露柳眉踢竖蔓引蹑景偏蚀披怀青莲眼躯口杀一儆百十二晚峰耍烟九厮啜锁屑泰辰泰素贪浊田莱迢越抟泥涂道闻鸡雾绡烟縠协力齐心犀弓隙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