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形狀不同。 漢 王充 《論衡·講瑞》:“骨法不同,姓名不等,身形殊狀,生出異土。” 南朝 梁 丘遲 《旦發漁浦潭》詩:“詭怪石異象,嶄絶峯殊狀。” 唐 杜甫 《封西嶽賦》:“忽風翻而景倒,澹殊狀而異色。”
(2).謂情況不同。 宋 樓鑰 《送張定叟鎮襄陽》詩:“今雖居上遊,事與古殊狀。”
“殊狀”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詳細解釋:
形态的差異性
指事物在形狀、外觀上的顯著不同。例如漢代王充在《論衡·講瑞》中提到“身形殊狀,生出異土”,描述不同生物因地域差異而呈現多樣形态。唐代杜甫在《封西嶽賦》中亦用“澹殊狀而異色”描繪自然景象的變化。
情況的特殊性
表示情境或狀态的迥異。宋代樓鑰詩句“事與古殊狀”即指古今情勢的對比。現代語境中,該詞可用于描述“特殊狀況”,如例句:“今日是例外,屬殊狀”。
古代詩詞
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面或文學創作,強調與常态的顯著區别。例如描述地貌特征:“山峰詭怪,石形殊狀”(參考、7)。
“殊狀”作為書面詞彙,兼具描述具象形态(如自然景物)和抽象情态(如社會狀況)的功能,常見于古典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殊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殊”和“狀”兩個字組成。
殊字的部首是歹,筆畫數為4。它的偏旁部首是比,可以拆分為殳和丶。殳表示武器,丶表示點。殊字的繁體字是“異”。
狀字的部首是犬,筆畫數為7。它的偏旁部首是爿,可以拆分為目和一。目表示眼睛,一表示一。狀字的繁體字是“狀”。
據考證,殊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禮記·玉藻》中,意為特殊的情況或狀态。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殊和狀都是獨立存在的字,後來合為一個詞,并且逐漸形成了現代漢字中的“殊狀”。
下面是一些用殊狀作為詞語的例句:
1. 這種情況真是殊狀,讓人大吃一驚。
2. 他在比賽中表現出了與常人截然不同的殊狀。
組詞:殊勳、殊榮、狀元、狀況。
近義詞:特殊、異常、獨特。
反義詞:普通、常态、一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