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禮的意思、常禮的詳細解釋
常禮的解釋
[regular etiquette] 中國舊時的通常的禮節,如拱揖之類,别于跪拜等的大禮
詳細解釋
通常的禮制。《漢書·郊祀志下》:“古者壇場有常處,尞禋有常用,贊見有常禮。” 唐 韓愈 《論孔戣緻仕狀》:“七十求退,人臣之常禮。” 明 劉基 《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是故大夫去國待放而後出奔,常禮也。”
詞語分解
- 常的解釋 常 á 長久,經久不變:常數。常量(亦稱“恒量”)。常項。常任。常年。常駐。常住。常備不懈。 時時,不隻一次:常常。常客。時常。經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識。常務。常規。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 禮的解釋 禮 (禮) ǐ 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禮。喪(乶 )禮。典禮。 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禮教(刼 )。禮治。克己複禮。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動作:禮讓。禮遇。禮贊。禮尚往
網絡擴展解釋
“常禮”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義
-
傳統禮制
指中國古代社會約定俗成的日常禮節,與“大禮”(如跪拜)相區别,例如見面時的拱手作揖等。這一概念在《漢書·郊祀志》等古籍中多次出現,強調禮儀的規範性和穩定性。
-
成語釋義
作為成語時,“常禮”形容一個人長期保持尊重他人、注重禮儀的行為習慣,含褒義,可用于贊賞或提醒他人遵守禮節。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 古代制度:唐代韓愈在《論孔戣緻仕狀》中提到“七十求退,人臣之常禮”,說明古代官員七十歲緻仕(退休)是常規禮制。
- 服飾禮儀:明清文獻中,“常禮”也指日常正式場合的着裝規範,如常禮服(類似現代西裝),與特殊禮服(如燕尾服)區分。
三、現代應用
- 文化傳承:現代語境中,“常禮”多用于強調傳統禮儀的延續,如尊老愛幼、禮貌用語等。
- 語言使用:常見于曆史小說或禮儀讨論中,例如《東周列國志》中的相關描述。
四、相關擴展
- 反義詞:與“大禮”“特禮”相對,後者指特定場合的隆重儀式。
- 演變:隨着時代變遷,部分“常禮”内容簡化,但核心精神(如尊重與規範)仍影響現代社交禮儀。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例證,可參考《漢書》《韓愈文集》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常禮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直保持恭敬、遵守禮節的行為。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巾”,右邊是“言”,共有9個筆畫構成。常禮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通過演變和傳承而來的。在繁體字中,常禮的寫法保持不變。在古時候,常禮的漢字寫法也沒有變化。有關常禮的例句可以是:“他始終保持着常禮的态度。”關于組詞,可以有“常規”、“不常”等,近義詞可以是“恭敬”、“舉止得體”,反義詞可以是“無禮”、“粗魯”。希望以上回答滿足您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