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辔。謂騎馬。《太平廣記》卷一五四引 唐 溫畬 《續定命錄·李顧言》:“ 顧言 竦轡而東,見省東南北街中,有一人挈小囊,以烏紗蒙首北去。”
“竦辔”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文言詞彙,由“竦”和“辔”二字組合而成,需拆解分析:
竦
本義為“伸長脖子、提起腳跟站立”,引申為“肅敬、莊嚴”或“驚動、震動”。例如《詩經·商頌·長發》中“不戁不竦”,指不恐懼不慌張。
辔
指駕馭馬匹的缰繩,如《詩經·秦風·小戎》中“四牡孔阜,六辔在手”,描述控馬的情景。
組合釋義
“竦辔”字面可理解為“肅然拉緊缰繩”,可能用于以下語境:
注意
該詞未見于常見古籍及現代詞典,可能屬于生僻用法或特定文獻中的罕見搭配。若需精準解釋,建議提供具體出處或上下文,以便進一步考據。
竦辔(sǒng fěi)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形容馬蹄跳動時頸部突然高昂的樣子。
竦字的部首是立(lì)部,筆畫數是10畫,辔字的部首是車(jū)部,筆畫數是22畫。
竦辔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始皇立驷馬鳳陵,追于馳乎?”(形容馬蹄跳騰的樣子),後來成為描述馬匹奔跑時的姿态的固定用詞。
繁體字為「竦轡」,在辔字上方多了一個「軍(jūn)」字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竦辔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竦字的上半部寫作「立」,下半部寫作「穴」,辔字的「牛(niú)」字旁被寫作「即(jí)」字旁,整體字形稍有差異。
1. 馬匹奔騰時,竦辔高昂,威風凜凜。
2. 竦辔之馬,骁勇善戰,令人心生敬畏。
竦然、辔頭、辔繩、馬辔等。
豪飲、奮蹄、威風凜凜
躊躇、停頓、低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