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搖地動的意思、山搖地動的詳細解釋
山搖地動的解釋
[powerful;the mountain swayed and the earth trembled] 山和地都在搖動。形容聲勢浩大
詳細解釋
(1).山和地都在搖動。《宋書·五行志五》:“ 大明 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聲自 河 北來, 魯郡 山搖地動。”
(2).形容聲勢浩大。《太平天囯歌謠傳說集·洪楊大炮》:“一炮轟出去,隻聽見轟隆隆直響,震得山搖地動。”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一章:“帳外一呼百應地向遠處傳去,真是威風凜凜,殺氣森森,說句話山搖地動。”
詞語分解
- 山的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沖突或戰争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 地動的解釋 ∶地震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後漢書;張衡傳》 ∶地球的運動詳細解釋地震。《屍子》卷下:“海水三歲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動。”《呂氏春秋·音初》:“ 文王 即位八年而地動。” 北魏 郦道元 《
網絡擴展解釋
“山搖地動”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ān yáo dì dòng,主要用于形容聲勢浩大或力量強大,常比喻局勢動蕩、自然界的劇烈震動等場景。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析該詞:
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山和大地都在搖動,強調劇烈的物理震動或強烈的沖擊感。
- 引申意義:可形容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動蕩,也可用于描寫自然現象(如地震、爆炸等)的震撼效果。
曆史出處
- 最早見于《宋書·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聲自河北來,魯郡山搖地動。”。
- 明代文學作品《二拍案驚奇》中也有用例:“哭得山搖地動,聞之者無不淚流。”。
使用場景
- 自然現象:描述地震、火山爆發等劇烈自然活動,如“地震時山搖地動,房屋倒塌”。
- 社會動蕩:比喻政權更疊、戰争等重大事件,如“革命浪潮山搖地動,舊制度土崩瓦解”。
- 藝術創作:用于文學或影視作品中渲染宏大場面,增強感染力。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
- 地動山搖:強調震動程度,語義相近。
- 天崩地裂:更側重災難性破壞,與“山搖地動”可互換使用。
- 反義詞:
- 風平浪靜:指平靜無事,與動蕩形成鮮明對比。
- 波瀾不驚:形容穩定無變化的狀态。
語言特點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前後兩詞(“山搖”“地動”)并列,增強語勢。
- 感情色彩:中性詞,既可用于客觀描述,也可用于誇張表達。
如果需要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文獻用例,可參考《宋書》《二拍案驚奇》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山搖地動》的意思
《山搖地動》是一個成語,意思指自然界發生巨大的變動或者是某種極其強烈的震動。
部首和筆畫
《山搖地動》的部首是山字旁,它的筆畫數為16畫。
來源
《山搖地動》這個成語的源自于《左傳》中的記載:“予之幄茫然者,以釁入于宮,宮之下洩。五月之雨,流水出于閡。”在這個文獻中,使用了“山搖地動”來形容水勢洶湧的情景。
繁體字
《山搖地動》的繁體字是「山搖地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寫作“山搖地動”的漢字形狀可能與今天有所不同,然而我們無法準确考證其古代寫法。
例句
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真是山搖地動。
組詞
山河、搖搖欲墜、動蕩不安
近義詞
地動山搖、天崩地裂、駭人聽聞
反義詞
山河如畫、平靜安穩、穩如泰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