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對礬實行專賣。《宋史·劉熙古傳》:“ 建隆 二年,受詔制置 晉州 榷礬,增課八十餘萬緡。”
“榷礬”是一個曆史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基本定義
指古代官府對礬(一種礦物,常用于染色、醫藥等)實行的專賣制度。政府通過壟斷礬的生産、銷售,以控制價格并增加稅收。例如,《宋史》記載,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晉州通過榷礬政策增收稅款八十餘萬缗。
詞源與結構
曆史背景與實施
宋代是榷礬制度的高峰期,政府設專門機構管理礬礦開采和銷售,嚴禁私販。此舉既保障稅收,又防止資源流失。
其他解釋争議
部分詞典(如、3)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商業談判中的讨價還價”。此說法可能源于對“榷”字“商議”義的引申,但缺乏廣泛曆史文獻支持,主流仍以專賣制度為準。
該詞核心含義為古代礬類礦産的官營專賣,是經濟管控政策的體現。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或經濟史專著。
榷礬,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來形容某些地方的經營方式。它的意思是在特定的範圍内經營或掌握某種資源,以獲取一定的收益。
榷礬是由木部的槠字旁和石部的石字旁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9畫。
榷礬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商貿活動中的一種經營方式。在古代,一些地方有專門的榷場,負責經營某種特定的商品,榷礬就是指掌握這種經營權。
榷礬的繁體字是榷礬。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過多次演變。關于榷礬這個詞的古代寫法有多種,比如“悫燔”、“魄勉”等。這些寫法雖然不同于現代漢字,但都有着相似的意思。
1. 他通過榷礬的方式控制了當地的煤礦資源。
2. 這片土地的榷礬權由政府掌握,沒有其他人可以經營。
3. 靠着榷礬收入,他成為了這個地方的大財主。
榷礬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描述經營方式的詞語。
榷礬的近義詞有:經營、經銷、經商。
榷礬的反義詞可以是:無經營權、剝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