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紹 遣将道路奉迎,身去 鄴 二百裡,與 先主 相見” 裴松之 注引 晉 司馬彪 《九州春秋》:“ 備 住 荊州 數年,嘗於 表 劉表 坐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慨然流涕。還坐, 表 怪問 備 , 備 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将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後以“驚肉生髀”驚歎久處安逸,不能有所作為。 宋 劉厵 《水調歌頭》詞:“人人驚肉生髀,郤日欲揮戈。”
“驚肉生髀”是一個源自三國典故的成語,讀音為jīng ròu shēng bì,其核心含義是感歎長期處于安逸環境,未能有所作為,虛度光陰。
基本含義
字面指因久不騎馬征戰,大腿(髀)上的肌肉重新生長,暗喻因安逸懈怠而失去進取心。後多用于形容虛度時光、未能建功立業的感慨。
出處與典故
出自《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劉備投奔劉表時,某日如廁後摸到自己大腿長肉,不禁流淚感歎:“我常年征戰,髀肉皆消;如今久不騎馬,髀肉複生。時光飛逝,我卻功業未成!”。
用法與示例
近義詞
《驚肉生髀》是一個成語,是中國古代小說《水浒傳》中的一句話,意思是受到驚吓而肌肉抽搐,腿部無法動彈。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受到巨大驚吓後身體的反應。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驚”字的部首是“心”,筆畫數為12。
- “肉”字的部首也是“肉”,筆畫數為6。
- “生”字的部首是“生”,筆畫數為5。
- “髀”字的部首是“骨”,筆畫數為14。
來源:成語《驚肉生髀》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傳》中。在這本小說中,其中一位角色叫白玉堂被官府逮捕後,受到驚吓而導緻腿部肌肉抽搐,無法行走。
繁體字:
- “驚”字的繁體為「驚」。
- “肉”字的繁體為「肉」(保持一緻)。
- “生”字的繁體為「生」(保持一緻)。
- “髀”字的繁體為「髀」(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由于漢字的演變,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驚肉生髀”這個成語在古代的寫法和現代并沒有太大區别。
例句:
1. 小明被突如其來的響聲吓了一跳,頓時驚肉生髀,腳下一軟差點摔倒。
2. 剛剛經曆的那場惡夢讓她吓得驚肉生髀,直到現在她還顫抖不止。
組詞:驚恐、肉麻、生機、髀肉、驚駭等。
近義詞:驚弓之鳥、 驚弓之鲵、 驚弓之駭、 驚弓駭石。
反義詞:心平氣和、安之若素、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