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進一寸,退一尺。語本《老子》:“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比喻得不償失。 唐 韓愈 《上兵部李侍郎書》:“薄命不幸,動遭讒謗,進寸退尺,卒無所成。” 元 揭傒斯 《過呂梁宿雲夢城下遂與諸公分韻賦詩予得黃字》:“東西魚貫牽百丈,進寸退尺奮且僵。” 清 許承欽 《呂梁洪》詩:“復聞飛輓越長津,兩岸槎牙橫鐵綆;進寸退尺百夫争,失勢存亡寄俄頃。”
(2).謂進退。 明 盧象昇 《剿寇第二要策疏》:“兩軍對壘,旗鼓相當,進寸退尺之間,便分勝敗。”
“進寸退尺”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ìn cùn tuì chǐ,其核心含義是“前進一寸,後退一尺”,比喻得到的少、失去的多,或形容得不償失 的行為。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進寸退尺”通過形象的進退對比,生動揭示得失失衡的哲理。其源自道家經典,後廣泛用于文學與日常表達,提醒人們審慎權衡行動後果。如需更全面信息,可參考《老子》原文及曆代注釋文獻。
《進寸退尺》是一個成語,意指做事進一步會更加得心應手,而退卻則可能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和困難。
《進寸退尺》的構成是由“進”、“寸”、“退”和“尺”這四個字組成。
《進寸退尺》源自《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段記載:“群臣皆謂韓信功大于韓信。高祖曰:‘信可與計事,而寸功所加,猶寸鲠在喉,良醫不能除也。非信力能至此而自進也。’” 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場合中,用來形容事物的發展和進退關系。
《進寸退尺》在繁體中的寫法是進寸退尺。
古代漢字的寫法在不同的時期有所變化。就《進寸退尺》這個成語而言,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差異,但基本上還是沿用現代的寫法。
1. 在開會時,大家應該要勇往直前,不怕困難,不要進寸退尺。
2. 這個項目處于關鍵階段,我們不能退縮,隻有進寸退尺,才能取得成功。
進退維谷、進教退思、進退兩難、進退維艱。
進退兩難、左右為難、進考退思。
進退自如、進退有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