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木的意思、革木的詳細解釋
革木的解釋
古樂器名,鼗鼓與柷敔。《國語·周語下》:“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絲尚宮,匏竹尚議,革木一聲。” 韋昭 注:“革,鼗鼓也,木,柷敔也。”
詞語分解
- 革的解釋 革 é 去了毛經過加工的獸皮:皮革。革履(皮鞋)。革囊。 改變:革新。革命(a.原意是改變命運;b.現指改變社會制度、建立新社會的群衆運動;c.亦指改造舊技術、舊思想的運動)。改革。變革。 取消,除掉
- 木的解釋 木 ù 樹類植物的通稱:樹木。喬木。灌木。木石(樹木和石頭,喻沒有知覺和情感的東西)。緣木求魚。 木料、木制品: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棺材:棺木。 質樸:木讷(樸實遲鈍)。 呆笨:木雞。
專業解析
革木,在漢語中是一個古語詞,具有特定的含義,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
核心釋義:指代兩類原材料
- 革: 本義指去毛加工過的獸皮,即皮革。《說文解字》釋“革”為“獸皮治去其毛,革更之”,意指經過加工改變了獸皮原貌的材料。
- 木: 指樹木、木材。
- 革木合稱: “革木”連用,泛指皮革和木材這兩類重要的天然原材料或物資。在古代社會,它們是制作工具、器皿、樂器、甲胄、車具等不可或缺的基礎材料。
-
引申義:象征禮樂文化中的材質
- 在中國古代禮樂文化中,制作樂器的材料被分為八類,稱為“八音”,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 革: 在此分類中專指皮革制的樂器,主要是各種鼓類(如建鼓、鼗鼓等),因為鼓面通常蒙皮。
- 木: 在此分類中專指木制的樂器,如柷(zhù,一種方形木制打擊樂器,用于雅樂起始)、敔(yǔ,一種伏虎狀木制刮奏樂器,用于雅樂終止)等。
- 革木合稱: 因此,“革木”也常并提,用以指代以皮革和木材為主要材料制成的樂器,是“八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象征着禮樂制度。《周禮·春官·大師》記載:“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禮記·樂記》亦有相關論述。
-
文化關聯:反映古代物質文明
- “革木”作為基本材料的統稱,反映了古代社會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手工業的發展水平。皮革用于穿着(裘、甲)、書寫(簡牍的編聯)、軍事(甲胄、盾牌)、日常器具等;木材則用于建築、家具、工具、樂器、燃料等幾乎所有領域。
- 在禮樂層面,“革木”之音承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儀式功能,是古代祭祀、朝會等重要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體現了音樂與社會制度的緊密聯繫。
引用來源:
- 許慎. (東漢). 《說文解字》.
- 羅竹風 主編. (1986-1993).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 鄭玄 (注), 賈公彥 (疏). 《周禮注疏》 (《十三經注疏》本).
- 《周禮·春官·大師》.
- 戴聖 (編). (西漢). 《禮記·樂記》.
網絡擴展解釋
“革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古樂器名稱
指古代兩種打擊樂器鼗鼓(革制)與柷敔(木制)的合稱,常見于先秦文獻記載。
- 出處:《國語·周語下》記載“革木一聲”,韋昭注:“革,鼗鼓也;木,柷敔也。”
- 功能:鼗鼓為帶柄小鼓,用于節奏控制;柷敔是木制禮樂器具,柷用于樂曲開始,敔用于終止。
二、成語含義(較少見)
作為成語時,字面意為“改變木材形态”,比喻對事物本質或形态的徹底變革。
-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論述中,強調根本性改變,如“技術革新如革木,重塑行業格局”。
- 優先含義:古樂器組合(鼗鼓與柷敔),多見于曆史文獻。
- 引申含義:比喻性成語,強調變革本質,使用頻率較低。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選擇釋義方向。
别人正在浏覽...
般般半陰陽爆炒豆兒柄把不善才識騁巧鸱夷子崇論吰議大馬趴疊燮帝君定向斷屠對等杜陵叟反稅彀率鈎易鬼哭狼嗥含吐黑牡丹化除花榈木華幄火拚解谕京峙近門金淘沙揀匡禦兩湖廉蔺淋巴李下無蹊醴醆爐瓶三事侶行馬郎房慢易面嫩墨士牛脣蟠攫勤王榮施如湯灌雪上下一心神箭事使守根壽麪說說而已四膏通亮脫活五樂象尺香料面向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