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相傳 殷 置太宰。 周 稱冢宰,為天官之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春秋 列國亦多置太宰之官,職權不盡相同。 秦 、 漢 、 魏 皆不置。 晉 以避 司馬師 諱,置太宰以代太師。 北周 文帝 依《周禮》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 隋 唐 均無此官。 宋 崇甯 間,改左仆射為太宰、右仆射為少宰, 靖康 末複故。參閱《周禮·天官·大宰》、《宋書·百官志上》·《通典·職官二》、《文獻通考·職官二》。
(2).三代掌馔之官。《大戴禮記·保傅》:“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太宰持鬥而禦戶右。’” 盧辯 注:“太宰,膳夫也,冢宰之屬。”
(3). 明 清 時一般稱吏部尚書為太宰。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司農署铨》:“太宰 孫富平 去位,以戶部尚書 楊本菴 俊民 署吏部事。”
“太宰”一詞的含義可從官職和引申意義兩個角度詳細解釋,具體如下:
起源與職能
太宰是中國古代重要官職,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時期,西周時成為“天官之首”(冢宰),職責包括掌管國家典籍、輔佐君王治理邦國,屬于最高行政長官。
朝代演變
其他職能分支
部分朝代太宰也負責宮廷飲食、祭祀供奉(如秦代)或管理王家財務(如《周禮》中的“宰夫”)。
才能出衆的象征
作為成語,“太宰”形容才能遠超衆人者,常用于文學或贊譽場景,例如《論語》中太宰稱孔子“多能”,暗含對其聖人身份的認可。
曆史人物舉例
以上内容綜合自多個權威來源,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周禮》《論語》及相關曆史文獻。
太宰是一個漢字詞,由“大”和“宰”兩個字組成。
“大”是一個常用部首,意為大、廣闊。它的拼音是dà,筆畫數為3。
“宰”是一個常見的漢字,意為主持、管理。它的拼音是zǎi,筆畫數為8。
太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官制中,太宰是一個高級官職,擔任重要的管理職責。憑借其權力和影響力,太宰一詞逐漸派生出一種意義,指代能夠管理大事、主持大局的人。
在繁體字中,太宰的寫法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按照古代的寫法,太宰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整體意義和拼音發音是相同的。
以下是一些關于太宰的例句:
1. 他被任命為太宰,負責管理整個項目。
2. 這個國家的太宰是一個明智而有能力的領導者。
一些組詞包括:
1. 太宰衙門
2. 太宰制度
3. 宰相太宰
一些近義詞包括:
1. 大臣
2. 宰相
一些反義詞包括:
1. 被管轄者
2. 屬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