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gnorant;muddled] 頭腦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
亦作“ 懵董 ”。糊塗;迷糊。 宋 許月卿 《上程丞相元鳳書》:“人望頓輕,明主增喟,懵董之號,道傍揶揄。” 元 喬吉 《揚州夢》第二折:“又不是癡呆懵懂,不辨個南北西東。”《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我 杜子春 聰明一世,懵懂片時。” 魯迅 《書信集·緻曹聚仁》:“此畫家似亦頗懵懂。” 沙汀 《還鄉記》八:“她轉身就跑,直到撞到對面的竹篾巴了,她才懵懂的停下來。”
“懵懂”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相關信息:
“懵懂”指頭腦不清晰、對事物認識模糊或無法明辨是非的狀态,常用來形容因缺乏經驗或知識而産生的糊塗感。例如:
該詞常與“無知”連用(懵懂無知),突出因缺乏認知而産生的不成熟狀态。需注意避免與“蒙懂”(方言,指裝糊塗)混淆。
《懵懂》是一個多音字,讀音為"mĕng dòng"。它的意思是指人對某個事物或現象理解不全面、不深刻,也表示對某個問題無法明确答案或表達出正确看法。
這個字由"亻"(人)和"蒙"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11,其中"亻"部4畫,"蒙"部7畫。
《懵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詩經·大雅·紓咺》中,有一句"彤雲喪喪,亟矣懵懂",其中"懵懂"形容愚昧無知的樣子。由于這個用法,後來成為一個表示無知、幼稚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懵懂"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漢時期,"懵懂"的寫法為"蒙蒙",就是将兩個"蒙"字相連,形成一個長方形的字形。
以下是一些使用"懵懂"的例句:
他對這個問題隻是懵懂地搖搖頭。
年幼的孩子對這種事情還很懵懂。
組詞:懵懵懂懂、愚懵、懵懂無知。
近義詞:幼稚、無知、愚昧。
反義詞:明曉、明白、聰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