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狎昵。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上论》:“﹝内宠嬖近﹞新近於左右,翫习於朝夕,先意承志,因间随隙,以惑人主之心,求赡其私欲。”
(2).玩忽。《后汉书·桓帝纪》:“詔书连下,分明恳惻,而所在翫习,遂至怠慢,选举乖错,害及元元。”《晋书·江统传》:“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翫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
(3).成为习惯。《万善同归集》卷中:“譬如纸索,近香则香,繫鱼则臭,渐染翫习,各不自觉。”
(4).钻研。《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主者宜勑自今以后,羣臣皆当翫习古义,脩明经典,称朕意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吾幼承门业,加性6*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翫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翫习汉语 快速查询。
翫习(wán x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语境理解。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其核心释义如下:
熟习、因循习惯
指对事物因长期接触而熟悉,形成惯性认知或行为模式,常含墨守成规之意。
例:《汉语大词典》引《后汉书·刘陶传》:“翫习常安,惮于更易。”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轻忽、漫不经心
强调因过度熟悉而失去敬畏之心,态度怠慢敷衍。
例:《资治通鉴·唐纪》胡三省注:“翫,狎也;习,熟也。狎熟则慢易生。”
来源:《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注释版
作动词时多指行为或心理状态(如“翫习旧例”);作形容词时描述固化的状态(如“制度翫习”)。
早期中性(表“熟练”),后渐含贬义(表“因循懈怠”),如《宋史·职官志》批评官吏“翫习苟且”。
常与“玩习”通用(“翫”为“玩”的古体),如《说文解字注》:“翫,习厌也。”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虽非现代常用词,但在研究传统文化、法律沿革等领域仍具意义: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此处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信息,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翫习”是一个较为少见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单字拆解并结合古文用法来理解:
翫(wán)
本义为习惯、熟习,引申为因熟悉而轻视。如《左传》中“翫岁而愒日”即指虚度光阴的怠惰状态。
习(xí)
原指鸟类反复试飞,后引申为反复练习、长期形成的行为或习惯。
合义:
“翫习”多指因长期接触某事而过度熟悉,导致轻视或疏忽。例如《后汉书》中“翫习虏态”描述对敌方习气过于熟悉而放松警惕的状态。
使用场景:
常见于古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含贬义(如习惯性懈怠)。建议替换为更通用的“熟习”“因循”等词。
熬不住徧至草秽策罢插脚长翟撦冶宠遇词文蹙变村长得要斗纹焚书坑儒拱宸管内顾曲周郞鸿举谏鼓劫路解剖学箕濮情开路叩打矿物资源老家公棱节乱民瞀瘛驽驘劈初迁隔寝合侵侮穷愁曲全惹发忍顺三尺沙镜山谷臣善节沙鱼皮深刺腧髓声动梁尘神禹碑十通黍穣岁收拓墨它心铁证兔毫外人韦应物乌拉诬艳享客享祈县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