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袍。古代應試士子所服。 宋 楊萬裡 《送項聖與詣太常》詩:“鵠袍詣闕柳袍歸,來年書院更光輝。” 宋 方嶽 《送劉仲子就試》詩:“鵠袍纔脫須重讀,六籍久為場屋苦。” 元 王逢 《寄林季文周叔彬二進士時訓松庠弟子員》詩:“鵠袍聯射圃,魚飯獨經帷。”
“鹄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ú páo,其基本含義指古代應試士子所穿的白袍。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與用途
“鹄”本義指天鵝,因羽毛潔白,引申為“白色”;“袍”為長衣。因此,“鹄袍”特指白色長袍,是古代科舉考生應試時的标準服飾。這一着裝象征士子的身份,也暗含對品行高潔的期許。
曆史背景與文學引用
宋代詩詞中多次出現“鹄袍”的意象。例如:
象征意義
白色衣袍不僅便于辨識考生身份,也寄托了對其清正品格的期待,與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理想相關聯。
“鹄袍”是古代科舉文化的重要符號,既具實用性,又承載了士人階層的文化理想。
《鹄袍》是指雞的羽毛制成的袍子,古代帝王的祭服之一。它是一種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衣物。
《鹄袍》由“鳥”和“衣”兩個部首組成,總計13個筆畫。
《鹄袍》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祭祀制度。古代帝王在舉行祭祀儀式時會穿上鹄袍,象征着尊貴和威嚴。
繁體字“鵠袍”。
古代漢字寫法是“鸤袍”。其中,“鸤”是古代漢字中“鳥”的變體。
1. 帝王舉行祭祀時,身披鹄袍,威儀非凡。
2. 這幅畫上的人物穿着鹄袍,栩栩如生。
1. 鹄袍儀式
2. 鹄袍禮儀
3. 鹄袍裝束
儀服、禮袍、盛裝
樸素、簡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