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亡徵的意思、亡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亡徵的解釋

國家将亡的征兆。《韓非子·亡徵》:“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 漢 王符 《潛夫論·思賢》:“雖相去百世,縣年一紀,限隔九州,殊俗千裡,然其亡徵敗迹,若重規襲矩,稽節合符。” 晉 葛洪 《抱樸子·吳失》:“危機急於彍弩,亡徵著於日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亡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通常寫作“亡征”,意指國家或政權滅亡的征兆、預兆。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并引用權威文獻來源:


一、核心釋義

亡征(wáng zhēng)

指國家或統治集團即将滅亡的預兆或迹象。該詞強調通過特定現象預見衰亡結局,多見于曆史文獻與政治分析。

二、詞源與經典出處

  1. 《韓非子·亡征》

    戰國法家韓非首次系統論述“亡征”,列舉47種亡國征兆,如“好宮室台榭陂池”“太子未定而主即世”等,強調統治者失道、民心背離是根本原因。

    原文例:“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

    (來源:《韓非子》)

  2. 《史記》《漢書》中的用例

    司馬遷在《史記》中分析秦亡時提及“亡征已見”,班固《漢書》亦用“亡征”指代王朝崩潰前的社會動蕩(如民變、外患)。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國家将亡的征兆。”引《韓非子·亡征》為書證(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辭源(修訂本)》

    釋義:“滅亡的征兆。”強調其作為曆史政治術語的屬性(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

四、用法與語境

五、近義詞辨析

詞彙 差異點
亡兆 側重神秘預兆,常見于占卜語境
衰象 泛指衰落現象,不特指國家滅亡
敗征 強調失敗迹象,適用範圍更廣

六、學術延伸

現代研究中,“亡征”概念被用于分析組織崩潰規律。如曆史學家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提出:“制度僵化與財政失控實為明亡之征。”(來源: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中華書局)


說明:因古籍文獻無直接可訪問的權威線上鍊接,本文來源均标注紙質出版物。若需查閱《韓非子》原文,可參考中華經典古籍庫(www.guji.cn)或國學大師(www.guoxuedashi.com)等可信平台。

網絡擴展解釋

“亡徵”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亡徵”讀作wáng zhēng(注意“徵”在此處讀“zhēng”,而非“zhǐ”),指國家即将滅亡的征兆。例如《韓非子·亡徵》中提到:“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即這些征兆并非必然導緻滅亡,但預示着存在滅亡的可能性。


二、出處與擴展

  1. 核心文獻
    出自《韓非子·亡徵第十五》,韓非子列舉了四十七條可能導緻國家滅亡的征兆,涵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例如:

    • 外交失策:“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 内政混亂:“好宮室、台榭、陂池,事車服、器玩,好罷露百姓、煎靡貨財者,可亡也”。
  2. 後世引用
    該詞被東漢王符《潛夫論·思賢》、晉代葛洪《抱樸子·吳失》等文獻沿用,均指向國家衰敗的迹象。


三、深層含義

“亡徵”不僅指客觀的危機征兆,還隱含了君主的責任。韓非子認為,許多征兆與君主的決策密切相關,如濫用民力、外交短視等。其核心思想是警示統治者需審慎治國,避免積弊成患。


四、注意事項

若需了解《韓非子》中完整的四十七條亡徵,可參考《亡徵第十五》原文或相關研究論著。

别人正在浏覽...

閉門思過兵意差任成禮承天命翠尊隄岸調斡凍雷都把勢頓用繁華損枝觀眺挂瓦龜年瞽語涸沍泓澄後薪環瞰剪江嬌蛾接點鏡疤靜嘿景龍集體利益慨慷匡救彌縫阃内燫熪滿江紅(怒發沖冠)牦靬靡類鳴镳秘引摹揣沐猴舞鞶纓破膽阡綿乞萬真群仆茹藘掃尾神嚎鬼哭神視折損時豐樹嫡碎骨粉身談星同等學曆頹暮屯弊瓦案腕钏限韻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