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凍。 唐 王泠然 《蘇合山賦》:“素手淋瀝而象起,玄冬涸沍而體成。” 唐 裴度 《律中黃鐘賦》:“外去涸沍之節,内見發生之理。” 唐 陳至 《薦冰》詩:“淩寒開涸沍,寝廟緻精誠。”
“涸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é hù,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漢典等工具書将其明确解釋為“冰凍”,并指出其古漢語用法與現代引申義的關聯。
涸沍(hé hù)是一個形容詞詞語,表示水枯竭,幹涸。用來形容水源枯竭、河流流幹或其他水體幹涸的情況。
《涸沍》是由“水”和“火”兩個部首組成,總共包含10畫。
《涸沍》最早見于《說文解字》,是古代漢字的一個簡化形式,後來逐漸被現代漢字所取代。最初的意思是水源幹涸,後來引申為其他物體的幹枯。
繁體字為「涸沍」,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書法中,「涸沍」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略有不同,整體字形較為古樸,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
1. 長時間無雨,湖泊漸漸涸沍。
2. 這個小溪在夏季幹旱時會幹涸成為涸沍的沙石床。
3. 農田的灌溉用水不足,土地變得涸沍。
涸沍作為一個形容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
- 涸沍潮幹:指海潮退去,海水幹涸。
- 涸沍斷絕:指水源完全中斷,幹涸到無法恢複。
- 涸沍騰空:指水面變得幹枯,不再有湧動的水波。
近義詞包括:幹竭、幹涸、枯竭、幹枯,它們都表示水源或水體幹燥或流失。
反義詞包括:濕潤、豐沛,它們表示水源充足,水體飽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