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驚慴 ”。 驚慌害怕。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 法善 密以小劍擊之,隨手墜于階下,化為瓶榼,一座驚懾。遽視其所,乃盈瓶醲醖也。”《太平禦覽》卷四一五引 唐 張讀 《宣室志》:“忽一日雷風甚,動其屋廬,殷殷然不斷,若在簷宇。裡人驚慴,遁去者不可勝計。” 宋 吳坰 《五總志》:“ 淮海 國王 錢俶 等驚懾,不敢仰視。” 宋 洪邁 《夷堅丙志·舒州刻工》:“時羣臣及市民賣物者百餘人,震雷一擊,其八十人隨聲而仆,餘亦驚慴失魄。” 冰心 《往事(二)》九:“這語聲又似是從空中來,入耳使我驚懾。”
“驚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解釋:
基本含義
指“驚慌害怕”,多用于形容人在突發情況下産生的恐懼心理。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以“驚慴”形式出現,屬于同義異體表達。
古文例證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主要用于研究古籍或文學創作時參考。其含義接近“震懾”,但“震懾”側重“使他人畏懼”(如《後漢書》例),而“驚懾”強調自身被動産生的驚恐。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開天傳信記》《太平禦覽》等文獻原文。
《驚懾》是一個動詞,意思是受到強烈的驚吓、驚恐。
《驚懾》的拆分部首是心和手,心部表示與情感有關,手部表示與動作有關。它共有13個筆畫。
《驚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背景和人們面對外界的恐懼與驚慌時的表達。
《驚懾》的繁體字為「驚懾」。
在古時候,《驚懾》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驚懾》的寫法為「驚藉」或「驚傘」。
1. 她聽到突然的巨響後,全身一陣驚懾,不敢出去看。
2. 深夜裡,森林中的野獸的嚎叫聲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驚懾。
1. 驚懾不已
2. 驚懾萬分
3. 恐懼與驚懾
1. 恐懼
2. 驚恐
3. 害怕
安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