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 出游 少源 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 孔子 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后因以“亡簪”为怀念故旧的典故。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十:“ 江 汉 之君,悲其坠屨; 少原 之妇,哭其亡簪。” 宋 黄庭坚 《追忆予泊舟西江事次韵》:“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亡簪”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出自《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在少源之野遇见一名哭泣的妇人,询问缘由后得知,她因割蓍草时丢失了旧蓍簪而悲伤。弟子不解,妇人解释道:“并非心疼簪子,而是因它承载旧情而感怀。” 此故事以“亡簪”象征对过往人事的眷恋。
常与“刻舟求剑”等典故并用,强化对“固守本心”的隐喻,例如黄庭坚诗句将“亡簪”与“坠剑”并列。
部分现代解释(如)可能误将其引申为“失去地位或荣誉”,但权威典籍均以“怀念故旧”为核心,需结合原始出处理解。
《亡簪》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失去物品或某种感情的状态。
《亡簪》的部首为“㔾”(糸),它表示与线、丝相关的意义。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亡簪》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鄘风·丧考》篇中。“亡”意为失去,“簪”指的是古代人们披在头上用于装饰的发饰。因此《亡簪》形象地描述了失去发饰的情景。
《亡簪》的繁体字是「亡簪」。
在古代,「亡簪」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与现代写法相似。
他迷了一个晚上,头发散乱,亡簪而出。
亡魂、亡灵、簪花
失物、丧失
得物、拾得
崩陁咇剥剥测海蠡迟疑不决床屋打旋电冰柜儿大不由爷翻撷奉访革鞮革凡登圣拱揖指挥关陕古北区归袖号怒诃林鹤体闳杰患得患失家仇假授颉臯津铺九霞裾髡缁撂心思鳞罗临飨貍物慲兜儾惴南沙群岛撵转奴胎屏星浦海清濆秋狝裙带融暖若斯山东快书山堂香水眚愆深圳施振厮儿忪懞倠丑素液袒缚題目正名通宿陀满帷床诬民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