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無所處。謂沒有處置的理由。《孟子·公孫丑下》:“若於 齊 ,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餽之,是貨之也。” 趙岐 注:“我在 齊 無事,於義未有所處也。義無所處而餽之,是以貨財取我。”
(2).猶無為,無常。《呂氏春秋·圜道》:“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 高誘 注:“有處,有為也。有為則不能化,乃無處為也。”
(1).沒有處所;沒有地方。《楚辭·九辯》:“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無處。”《漢書·高後紀》:“汝為将而棄軍, 呂氏 今無處矣。” 顔師古 注:“言見誅滅,無處所也。” 唐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一:“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隻颠狂。” 茅盾 《子夜》十七:“可是她這樣的苦悶卻又無處可以告說。”
(2).無一處,沒有任何地方。 唐 方幹 《送孫百篇遊天台》詩:“遠近常時皆藥氣,高低無處不泉聲。”《初刻拍案驚奇》卷五:“漫山遍野,無處不到,并無一些下落。”
“無處”的漢語詞典釋義
“無處”是現代漢語中常見的副詞性短語,其核心含義為“沒有地方”或“不存在某個處所”,具體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表示動作、狀态或事物缺乏存在的空間或位置。例如:“無處安放”“無處可逃”。該釋義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被明确标注為“沒有處所;沒有地方”。
詞性擴展與語境分析
用法示例
“無處”一詞通過否定空間存在性,廣泛應用于描述物理、情感及抽象概念中的缺失狀态,其釋義兼具語言學規範性與文化語境關聯性。
“無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解釋:
沒有處置的理由
源自《孟子·公孫丑下》,指在特定情境下缺乏合理依據或處理方式。例如:“無處而餽之,是貨之也”(趙岐注:義無所處而接受饋贈,等同于受賄)。
無為、無常
哲學概念,出自《呂氏春秋·圜道》:“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指事物無固定形态或規律。
沒有具體處所或地方
常見于文學作品,如《楚辭·九辯》中的“老嵺廓而無處”,形容無處安身的漂泊感;現代用法如茅盾《子夜》中“無處可以告說”,強調無法傾訴的困境。
“無一處,沒有任何地方”
強調全面否定,例如唐代方幹的詩句“高低無處不泉聲”,以及《初刻拍案驚奇》的“無處不到”,均表示遍及所有空間。
表達情感或狀态的抽象缺失
如杜甫詩句“無處告訴隻颠狂”,隱喻情感無處宣洩;現代例句“無處可去的失落感”則用于描述心理狀态。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經典、詩詞文學和現代語境的用法,如需更完整例句或哲學探讨,可參考《孟子》《呂氏春秋》等文獻來源。
敗露百為八列碑版貶俗别種逼手逼腳財擇塵喧疊雪法律解釋放權妃耦肺泡俯及負螟敢勇當先公會堂骨法古态涵芬樓黃褐家拜胛骨蹇辭簡缺徼倖挾主行令潔滫淨角驚愣經驗之談矜假駒子卡奔塔利亞灣枯吻狼子樂祖流浪漢論短道長缪書千日紅青華輕水輕绡侵侔漆紗山心生材設懸樹蔸私遁四少送首宿分綏旍索葛獻詞詳星拜鬥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