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無所處。謂沒有處置的理由。《孟子·公孫丑下》:“若於 齊 ,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餽之,是貨之也。” 趙岐 注:“我在 齊 無事,於義未有所處也。義無所處而餽之,是以貨財取我。”
(2).猶無為,無常。《呂氏春秋·圜道》:“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 高誘 注:“有處,有為也。有為則不能化,乃無處為也。”
(1).沒有處所;沒有地方。《楚辭·九辯》:“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無處。”《漢書·高後紀》:“汝為将而棄軍, 呂氏 今無處矣。” 顔師古 注:“言見誅滅,無處所也。” 唐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一:“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隻颠狂。” 茅盾 《子夜》十七:“可是她這樣的苦悶卻又無處可以告說。”
(2).無一處,沒有任何地方。 唐 方幹 《送孫百篇遊天台》詩:“遠近常時皆藥氣,高低無處不泉聲。”《初刻拍案驚奇》卷五:“漫山遍野,無處不到,并無一些下落。”
“無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解釋:
沒有處置的理由
源自《孟子·公孫丑下》,指在特定情境下缺乏合理依據或處理方式。例如:“無處而餽之,是貨之也”(趙岐注:義無所處而接受饋贈,等同于受賄)。
無為、無常
哲學概念,出自《呂氏春秋·圜道》:“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指事物無固定形态或規律。
沒有具體處所或地方
常見于文學作品,如《楚辭·九辯》中的“老嵺廓而無處”,形容無處安身的漂泊感;現代用法如茅盾《子夜》中“無處可以告說”,強調無法傾訴的困境。
“無一處,沒有任何地方”
強調全面否定,例如唐代方幹的詩句“高低無處不泉聲”,以及《初刻拍案驚奇》的“無處不到”,均表示遍及所有空間。
表達情感或狀态的抽象缺失
如杜甫詩句“無處告訴隻颠狂”,隱喻情感無處宣洩;現代例句“無處可去的失落感”則用于描述心理狀态。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經典、詩詞文學和現代語境的用法,如需更完整例句或哲學探讨,可參考《孟子》《呂氏春秋》等文獻來源。
無處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義是沒有位置、沒有地方。無處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于形容某事物或某人沒有特定的所在地。
無:由“無”字邊包圍一個“一”字,它的部首是無,并且它的筆畫數是四。
處:由“夂”、“⻌”兩個偏旁組成,它的部首是夂,并且它的筆畫數是五。
無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中的使用。在古代,《詩經·小雅·無處》中有一首詩,其中描述了一片草地,無人居住,無道可尋。從此,無處便成為表達沒有特定所在地的詞語。
無處的繁體字為「無處」。
在古代漢語中,無處的寫法并非現代常用的簡化字形。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在古時候,無也可以寫作「毋」,處也可以寫作「處」。
1. 這個問題無處可尋答案。
2. 孤獨的人會感覺自己無處可歸。
無處逃避、無處容身、無處不在、無處可尋
無地、無所
有處、有地、有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