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 謝安墩 。 清 孫枝蔚 《寄題康山兼懷張穉恭》詩:“空如 謝公墩 ,遺蹟在人間。”參見“ 謝安墩 ”。
(2). 宋 謝枋得 寓居讀書處。《清一統志·武昌府·古迹》:“ 謝公墩 在 興國 州東一裡 湖堤山 , 宋 謝枋得 寓居讀書處,其地有疊山書院。”
“謝公墩”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文化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典故和文學背景:
地理概念
指東晉名相謝安(字安石)在南京的遺迹,具體位于半山園(今中山門北側),因謝安曾登臨而得名。北宋王安石曾在此建半山園隱居,并寫下《謝公墩二首》,詩中提到“我屋公墩在眼中”,暗含對謝安的敬仰與曆史時空的交疊。
另一處遺址
宋代詩人謝枋得(號疊山)的讀書處,位于湖北興國州東的湖堤山,現存疊山書院遺迹。
謝安與“淝水之戰”
謝安在東晉“淝水之戰”期間,常于江甯東山别墅(今南京江甯區)與友人下棋,以鎮定軍心。捷報傳來時,他仍從容對弈,留下“東山再起”的典故。後人将他與王羲之登臨的冶城(今朝天宮附近)稱為“謝公墩”,成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王安石的詩意寄托
王安石晚年隱居半山園,因與謝安字號巧合(謝安字“安石”),借“謝公墩”抒發懷古之情,寫下“公去我來墩屬我”的名句,暗含對功名消逝的感慨。
曆史上南京有多個“謝公墩”記載:
部分資料提到“謝公墩”衍生為成語,指“在不恰當場合談論不當話題”(如),但此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民間引申義。更常見的是作為曆史意象出現在詩詞中,如李白、王安石等人的作品。
建議: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地理位置,可參考《金陵四十景圖像詩詠》或實地探訪南京半山園遺址。
謝公墩,是指位于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的一座小山丘。它因為杭州著名的詩人謝靈運常在此吟詩作畫而得名。如今謝公墩已經成為了一個旅遊景點,吸引着衆多遊客前來觀賞。
謝公墩的拆分部首是言(yan)。它的拆分筆畫為13畫。
謝公墩的來源,主要是因為謝靈運的名氣。謝靈運是宋代著名詩人,而他對杭州的贊美使得謝公墩聞名于世。同時,謝公墩周圍的自然環境也是其名氣的原因之一。
謝公墩的繁體字為謝公墩。
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大體上和現在的寫法相似。按照古代的寫法,謝公墩的“墩”字可能會稍有不同。
1. 我們今天要去謝公墩遊覽一下,聽說那裡的山水非常美麗。
2. 謝公墩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址之一。
謝公墩的常見組詞有:謝靈運、謝公、杭州、景點、風景、遊客、名氣等。
謝公墩的近義詞包括:謝府、謝家山、謝公湖等。
謝公墩的反義詞可以是沒有具體名字的一般小山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