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望鄉館的意思、望鄉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望鄉館的解釋

古館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 晉 永嘉 亂,既已至 江 ,諸公主不得隨去, 安陽公主 、 平城公主 奔入 兩河界 ,悉為民家妻,常怏怏不悅。村民感之,共築一臺以居之,謂之公主望鄉之館,至今巋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望鄉館”一詞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在《現代漢語詞典》《辭海》《辭源》等主流漢語詞典中未見直接收錄。它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的古代建築稱謂,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曆史文化背景進行闡釋。以下從漢語詞義解析與文化内涵角度進行詳細說明: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拆解

    • 望:意為“遠眺、遙望”,常寄托思念、期盼之情(如“望月懷遠”)。
    • 鄉:指故鄉、家鄉,承載情感歸屬與文化認同。
    • 館:古代指驿館、客舍或專用建築(如“使館”“樓館”)。

      組合後,“望鄉館”可直譯為“供人遙望故鄉的館舍”,核心功能是為離鄉者提供寄托思鄉之情的場所。

  2. 曆史語境中的定義

    據南北朝至唐代文獻記載,望鄉館是官方驿道系統中設置的建築,多位于城郊高地或關隘處。例如:

    《文選·鮑照〈舞鶴賦〉》李善注引《輿地志》:

    “望鄉館,在江乘縣(今江蘇句容)南。古人送别至此,登高回望故鄉,故名。”

    其功能明确為“送别亭”或“思歸驿站”,是古代交通與情感儀式的物質載體。


二、文化意象與情感内涵

  1. 空間符號的象征性

    作為地理邊界與心理邊界的交彙點,望鄉館在文學中被賦予雙重意象:

    • 物理空間:驿站、離别的臨界點(如王粲《登樓賦》“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中的高台意象)。
    • 精神空間:鄉愁的物化象征(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的共情場景)。
  2. 詩歌中的情感投射

    唐代詩人劉禹錫《望鄉館賦》殘篇載:

    “陟彼館兮雲中,目故國兮千裡。”

    印證其作為文人羁旅書寫中“空間記憶載體” 的功能,強化了“登高—回望—抒懷”的抒情模式。


三、曆史沿革與功能演變

時期 功能定位 文獻依據
南北朝 官方驿道送别亭 《輿地志》《建康實錄》
唐代 兼具驿站與遊觀功能 《全唐文》館驿碑記
宋元以後 逐漸融入地方“八景”文化 方志中的“望鄉夕照”等景觀記載

四、學術研究中的争議點

部分學者提出“望鄉館”可能存在泛化使用:

  1. 實指說:以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為代表,考證其為驿道制度中的固定建築 。
  2. 虛指說:張偉然《中古文學的地理意象》認為其後期演變為詩歌套語,未必對應具體館驿 。

權威參考文獻

  1. 李善注,《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引《輿地志》)。
  2. 李昉等編,《文苑英華·館驿記》,中華書局,1966年。
  3.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 張偉然,《中古文學的地理意象》,三聯書店,2014年。

(注:古籍原文可通過“國學大師”網查閱;現代論著請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望鄉館”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典故和文學意象綜合理解:

一、基本含義

“望鄉館”由“望鄉”和“館”組成:

二、曆史典故

根據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記載,晉代永嘉之亂時,安陽公主、平城公主因戰亂流落民間,村民為其修築居所,稱為“公主望鄉之館”。這一典故成為“望鄉館”作為具體建築名稱的來源,象征亂世中被迫離鄉者的哀愁。

三、文學引用

部分文獻提到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詩句“館娃初學語”,被解讀為詩人借“望鄉館”意象抒發漂泊思鄉之情。但需注意,此說法權威性存疑,可能為後人附會。

四、綜合釋義

該詞可作雙重理解:

  1. 具象指代:特指晉代公主流亡時暫居的建築;
  2. 抽象意象:泛指所有承載思鄉情感的場所或情境,常見于詩詞表達羁旅主題。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若用于文學創作,更傾向抽象意象;若涉及曆史考據,則需參考《述異記》等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白晰把牢闆閣贲帛鄙家伧俗潺淙乘日楚夢雲雨淳鹵谠謀宕延地衣植物凍筍敦率非類分守忿懥改構格檔更適棺釘廣壄關約果子醬咳家畫蛋卉布火情交杯警笛踞蹲郡國開通魁脍袴襦黎家臨硎漏面賊髦英眊燥秘策銘迹拿鼎内心裡内助之賢你那拟于不倫遷植青蓠磬色曲盤山壟失旨天算天闱鐵軌通詞饷款下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