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後漢書·廉範傳》:“遷 蜀郡 太守……百姓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後遂以“袴襦”指地方官吏的善政。 唐 黃滔 《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初,僕射 太原公 ,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而謂 竺 乾 之道與 尼聃 鼎。” 宋 蘇轼 《慶源宣義王丈求紅帶》詩:“今年蠶市數州禁,中有遺民懷袴襦。” 清 趙翼 《偕孫淵如汪春田兩觀察遊牛首山》詩:“豈有袴襦留 叔度 ,空傳屍祝到 庚桑 。”
(2).衣褲。 宋 陸遊 《貧甚戲作絕句》:“數種袴襦秋未贖,羨他鄰巷搗衣聲。” 宋 洪邁 《夷堅甲志·葉若谷》:“方初見時,著粉青衫,水紅袴襦,既久未嘗易衣,然常如新。”
“袴襦”是漢語中由“袴”和“襦”組成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袴(kù)
形聲字,從“衣”從“誇”,本義為便于騎馬的腿衣,即包裹腿部的服飾。古時多指無裆的套褲(類似胫衣),後演變為有裆的褲子。
例:《說文解字》:“袴,胫衣也。”
襦(rú)
指短衣、短襖,古代常見的上衣,長度及腰,常與裙搭配穿着。
例:《陌上桑》中“紫绮為上襦”,即紫色短襖。
“袴襦”常作為并列詞使用,代指完整的衣褲,或引申為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例如:
該詞多出現于古文或典故引用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若需具體分析,建議結合上下文語境進一步考據。
《袴襦》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傳統的男子或婦女穿着的下裝(袴子)和上裝(襦子)。
《袴襦》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袴:衣部(衤)+ 古文穴
襦:衣部(衤)+ 如部(女)+ 二
《袴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原本是指古人的一種服裝。袴子是一種褲裝,襦子是一種上衣。它們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服裝。
《袴襦》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褲襦」。
古時候,《袴襦》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相近。漢字的演變與時代的變遷有關,因此在古代文獻中的寫法可能存在差異。
1. 他穿着一套華麗的袴襦,給人一種端莊大方的感覺。
2. 她選擇了一件精緻的襦子,搭配一條寬松的袴子。
與《袴襦》相關的詞語有:
袴子、袴褶、袴領、袴裆、襦衫、襦裙等。
與《袴襦》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褲裝、上下裝、上衣和褲子、和服、禮服等。
與《袴襦》意思相反或對立的詞語有:
裙裝、裙子、裙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