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壞蛋,惡棍。古代罪犯面部刺過字的叫“漏面”。後即以“漏面賊”罵歹惡之徒。 元 關漢卿 《窦娥冤》第二折:“我做了個銜寃負屈沒頭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賊。” 元 無名氏 《謝金吾》第三折:“你道是樞密駡不的,是我駡你這改姓更名漏面賊。”
“漏面賊”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貶義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漏面賊”指代壞蛋、惡棍,特指那些惡行昭彰、面目可憎的歹徒。該詞源于古代刑罰制度:罪犯面部會被刺字(即“漏面”或“黥刑”),用以标識其罪行。因此,“漏面賊”字面意為“臉上刺字的惡徒”,後演變為對惡人的泛稱。
該詞常見于元代戲曲,例如:
如今“漏面賊”已不常見,主要用于研究古典文學或曆史語境。其核心意象(通過外貌标識惡行)仍可在“臉上寫滿罪惡”等表達中窺見痕迹。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古典戲曲原文(如、5)中的具體用例。
漏面賊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虛僞、假裝正經的樣子,實際上卻心機深沉,不可信任的人。
漏面賊由部首十(shí)和賊(zéi)組成。部首十意味着這個字和相關的詞語與“十”有關,而賊則表示壞人、不誠實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漏面賊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普遍使用的詞語,最早出現在明代人朱權的《長楊樹》一書中。繁體字“漏面賊”則意味着它的原本形式在現代漢字簡化中有所變化。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漏面賊可能采用一些與現代不同的形式。但由于沒有具體的曆史文獻記載,我們無法确切知道它的古代寫法。
1. 他看上去正派端莊,但實際上是個漏面賊。
2. 那個人笑嘻嘻地向我道早安,但我知道他隻是個漏面賊。
1. 漏嘴皮:形容說話不負責任、輕率。
2. 僞君子:指表面上文質彬彬有禮貌,實際上虛僞、陰險的人。
真心人:指真實、誠實、真心對待人的人。
漏面賊是一個用來形容虛僞、不可信任的人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十和賊,總筆畫數為18畫。雖然無法确定其古代漢字寫法,但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普遍使用的詞語。使用例句和相關詞彙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