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罔像 ”。古代傳說中的水怪。或謂木石之怪。《國語·魯語下》:“水之怪曰龍、罔象。” 韋昭 注:“或曰罔象食人,一名沐腫。”《莊子·達生》:“水有罔象。” 陸德明 釋文:“ 司馬 本作‘無傷’。雲:狀如小兒,赤黑色,赤爪,大耳,長臂。一雲:水神名。”《文選·張衡<東京賦>》:“殘夔魖與罔像,殪野仲而殲遊光。” 薛綜 注:“罔象,木石之怪。” 宋 梅堯臣 《送聖民學士知登州》詩:“ 始皇 安得長,陰怪役罔象。”
(2).水盛貌。《楚辭·遠遊》:“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朱熹 集注:“罔象,水盛貌。”
(3).虛無。《文選·王褒<洞箫賦>》:“薄索合沓,罔象相求。” 李善 注:“罔象,虛無罔象然也。”
(4).同“ 象罔 ”。《莊子》寓言中的人物。見《莊子·天地》。 南朝 齊 張融 《答周颙書》:“但敷生靈以竦志,庶足下 罔象 以捫珠。”
“罔象”一詞含義豐富,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綜合解析:
罔象(又稱“罔像”“魍象”)是中國古代文獻記載的水怪或木石之怪。據《國語·魯語下》描述,其形象如“三歲小兒,赤目、黑色、大耳、長臂”,以人為食,别名“沐腫”。在《莊子·達生》中,罔象被歸類為水神,司馬彪注稱其“狀如小兒,赤黑色,赤爪”。古人認為此怪可通過繩索束縛捕獲。
《楚辭·遠遊》中有“沛罔象而自浮”之句,南宋朱熹注為“水盛貌”,意指水流宏大、充盈的狀态,常用于形容自然景觀的壯闊。
《文選·洞箫賦》李善注将罔象解釋為“虛無罔象然”。道教典籍《性命圭旨》進一步引申為“忘形之謂”,指修行時思維活動靜止、達到忘我境界的狀态。晉代支遁詩作中亦有“罔象掇玄珠”等表述,暗含道家玄虛思想。
《莊子·天地》寓言中,“象罔”是虛構人物,象征無思無慮、超越形名的狀态。罔象與之相通,體現道家對“無心”境界的追求。
“罔象”融合了神話、自然、哲學與宗教内涵,既指具象的水怪,又延伸至抽象的水勢與虛無概念,并在道家思想中成為超越表象的象征。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出處,可參考《國語》《莊子》等古籍及相關注釋。
罔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沒有法度、沒有規矩。它的拆分部首是網(絲網)和羊(羊兒),共計11劃。該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由于網和羊的組合,表示羊兒被困在網中無法逃脫的形象。
在繁體字中,罔象的寫法為「罔像」。繁體字是中國漢字的一種形态,與簡體字區别在于字形的複雜性。繁體字通常被用于書法、文化領域以及部分地區的日常書寫中。
在古時候,罔象的寫法為「罒象」。古代的漢字形狀和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結構相似。
例句:
1. 這個社會法制不完善,導緻一些人做起了罔象之事。
2. 政府應該加強監管,遏制罔象行為的發生。
3. 在社會上,必須對罔象行為嚴厲打擊。
組詞:罔顧、罔計辦法、罔辜、罔知、罔顧大局。
近義詞:無規矩、無法、胡作非為。
反義詞:規範、守法、守規矩、合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