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聳貌。 宋 王安石 《再用前韻寄蔡天啟》:“照泉挹清泚,跂石緣嵬嶪。” 宋 沉括 《筠州興國寺禅悅堂記》:“比三年,則山嘯木偃,複宮曼閣,嵬嶪於溪山之間,既定矣。”
“嵬嶪”一詞可能存在書寫混淆。更接近的詞彙應為“嵬崫”(或寫作“嵬崛”),其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嵬崫(wéi jué)形容山勢高大險峻,多用于描繪山峰的雄偉形态。例如《江賦》中“巫廬嵬崫而比峤”一句,即以嵬崫凸顯巫山、廬山的巍峨。
二、用法解析
三、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文學作品,唐代李周翰注釋為“山高大貌”,後世多沿用此意。部分文獻中“崫”也作“崛”,屬異體字現象。
四、常見混淆
若您實際需查詢的是“嵬崫”以外的詞彙,建議提供更多語境以便進一步考證。
《嵬嶪》是一個中文詞彙,代表着“高大的山嶽”或“巍峨”的意思。
《嵬嶪》由“山”和“穴”這兩個部首組成,部首“山”也是它的偏旁部首,它有25個筆畫。
《嵬嶪》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綢缪》中,意為“高峻的山”。它在簡化字中的寫法是“嵬嶽”,保留了部分繁體字的特征。
在古代漢字中,嵬嶪有多種寫法,如《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嵬嶪”,但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嵬峣”。
1. 這座山峰嵌在雲霧之中,真是嵬嶪壯麗。
2. 我們要勇敢攀登那座嵬嶪的山巅。
組詞:
- 嵯峨(意為“高大陡峭”)
- 嶙峋(意為“起伏不平”)
- 崇山峻嶺(意為“高大陡峭的山和山脈”)
近義詞:
- 雄嶽(意為“巍峨的山”)
- 高嶺(意為“高大的山脈”)
反義詞:
- 平地(意為“沒有山丘的平坦地帶”)
- 低谷(意為“低窪的地形”)
【别人正在浏覽】